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养  >> 查看详情

白衣战士追忆汶川十年:重“走”蜀道 为爱而战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18-11-16 09:41:11  点击:3171 
分享:
10年过去了,如今的汶川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废墟,但对于当年参与过抗震救灾的医生、护士们来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这份回忆永远不会忘却。

10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伤亡惨重。当时,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们在第一时间纷纷前往灾区救死扶伤。这一天,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0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伤亡惨重。当时,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们在第一时间纷纷前往灾区救死扶伤。这一天,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0年过去了,如今的汶川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废墟,但对于当年参与过抗震救灾的医生、护士们来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这份回忆永远不会忘却。5月12日,让国际护士节和汶川地震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的医护人员,2008年的国际护士节注定不平凡。医院奉中央军委和原总后勤部命令分别于5月14号和21号,派出1支医疗队和6支防治队,兵分四路紧急驰援彭州、汶川、什邡、北川重灾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

图为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护人员代表做客中国网演播室摄影/李佳

中国网:今年的国际护士节,《中国访谈》特别邀请到当年奔赴前线,参与抗震救灾的防治卫士们、请他们带我们在汶川地震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走”蜀道,拼接那些断裂的记忆。

中国网:三位好!感谢做客中国访谈。在节目的开始,请三位先跟网友们做一下自我介绍,从李主任开始。

李伯安:大家好!我叫李伯安,来自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临检中心。

孙娟:大家好!我叫孙娟,来自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新生儿科。

肖朝辉:大家好!我是来自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肝胆外科的肖朝辉。

中国网:孙护士长,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正好是国际护士节,您还记得那天的情景吗?

孙娟:是的,当时我还是感染六科的一个普通护士,在医院工作第八个年头,那天正好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院里也刚举行完纪念国际护士节的活动。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我们同事陆陆续续开始走进病房准备工作,在地震的这一分多钟时间里,我自己没有感到什么异常。一直到进了病房以后,有些家属和患者开始问我们说刚才是不是地震了?紧接着我们就会看到电视上开始播放相关的新闻,我们才知道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了一个特大地震。

中国网:当时地震发生之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请李主任跟我们介绍一下。

李伯安:地震发生后,医院党委马上召开了常委会,启动了应急的预案,在上级命令下达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战备库的补充,补充了所有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命令下达之后,因为有个“黄金72小时”。5月14日,第一批医疗队30人的抽组完成之后马上奔赴现场,到了彭州。紧接着72小时过了后,主要任务就是防疫,医院根据当时总后给下达的命令,直接派出了33人的防治队伍,在5·21日到达了成都。到达成都之后又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奔赴北川、什邡和汶川三个县。

中国网:可以说当时302医院的反应是非常迅速,非常有序的。

李伯安:对。对于疫情的处置一个是要快,还要有科学的决策。在这个方面医院有长足的准备,这次正好有一个练兵的机会。第一批队伍派出去之后,医院又同时抽组了30人、50人和100人的三支队伍,在医院中加强训练,随时准备换防。

中国网:下一个问题想问肖医生,您作为医疗队的队员,当时在接到出发命令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肖朝辉:首先来说,当时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我刚刚入伍不到两年,可以说是一个新兵。在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很荣幸,我能参加这样一个行动;第二,感觉到比较紧张,不知道自己能有怎样的表现。当时我们队里面有很多人大家纷纷请战,包括我们的队员陈浩阳同志,他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家里面也顾不上,带队就出发了,还有准备结婚的,都推迟了婚期,请战参加我们这个行动。大家都怀着一种特别想战斗,想要去帮助灾区人民的心态去参加这个行动。

中国网:时刻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想问一下孙娟护士长,当时我们在汶川参加救治活动持续了多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哪些最深刻,最难忘的回忆?

孙娟:我们在汶川一共是战斗了69个日日夜夜,我作为防治队的汶川组的成员,这69个日日夜夜对我一生而言,都是非常难忘的。但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个事情就是从成都到汶川的路上,汶川是当时地震的震中,去往震中的路都已经被摧毁了,从成都到汶川也就是90多公里的路,平常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但我们进入汶川一共是用了三天两夜,绕行了800多公里,翻越了两座雪山才进入汶川震中。在路上一路是非常危险的,险象环生,因为我们走的都是盘山路,盘山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就是深深的峡谷和非常急的江水,一个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山上有很多巨大的石头,可能有山体滑坡或者飞沙走石都会滚下来。司机师傅一路上一边开车,一边要观察有没有山体滑坡,有没有泥石流的现象,我们这些队员戴着钢盔,坐在车的后斗里,因为山上的很多泥水夹着石头砸到车棚顶上,怦怦地响,我们在这个车斗里是非常地紧张,大气也不敢出。翻到雪山上的时候,雪山海拔有4000多米,气温骤降,非常冷,我们穿着迷彩服,后来加上院里给我们带的防寒服、睡袋,都觉得寒气刺骨,非常地冷。很多队员有头疼、恶心这些高原反应,很不舒服。

翻越了雪山以后,我们觉得是不是路能好一点了?但是更多的危险在后面等着我们,从马尔康到汶川,最后这200多公里的路上是非常危险的,一路上塌方、山体滑坡,还有一些被地震震毁的大树,树干都挡在路上,还有一些汽车的残骸都在路上挡住。一共花了三天两夜翻越了这么多的雪山,绕行几百公里的路,其中有很多路是泥泞的泥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后来我们得知,送我们来的车队在返回的路上被山上的石头砸中,所幸的是没有人员的伤亡。

中国网:听您的介绍,我们可以想像到当时的路途是多么地艰险,大部分中国人当时只是在电视画面中看到灾区的情景,但你们是身临其中的,内心会恐惧、害怕吗?

孙娟:还是很害怕的,因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

中国网:我们知道在灾区每天面临着很多突发的状况,防治任务非常艰巨。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当时是派出了防治队和医疗队,防治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我们在当地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呢?

李伯安:防治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和“治”,黄金救援72小时过去以后,主要的任务是在“防”,防本身就是防止大的疫情出现。大的疫情是开始有苗头的,我们十几个人去扑灭大规模疫情的这个力量比较薄弱,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也要发现苗头于未然,发现了问题以后,及时地组织力量把它扑灭,这个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主要还是指导。

中国网:肖医生,您是来自于医疗队,当时我们在整个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主要执行的任务和防治队有哪些区别?

肖朝辉:我们是第一批去的,5·14日凌晨五点钟接到命令,当时接到命令之后,两个小时之内就要出发,做的准备也不够,到了那儿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救治病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倒没有觉得有多么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生活保障方面的。去的时候,因为我们同去的一架飞机上去了七个医疗队,当时带的很多物资因为空间的原因不能被带,我们去的时候食物保障主要是压缩饼干和火腿肠。每天都吃这个东西人会受不了,尤其我们的队伍中间还有少数民族,有回族,火腿肠是猪肉的,他也不能吃,就只能天天啃压缩饼干和矿泉水。那个时候没有热水,没有电,没有通讯设备,在整个的环境下大家对周围的事情都不太清楚,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恐惧。包括生活各方面,像厕所的搭建都是需要自己去做的。5月份的时候汶川中午的温度大概30多度,整个成都军区调拨给我们的帐篷是西藏军区冬天用的棉帐篷,我们帐篷里面的温度到达40多度,将近50度,每天的生活保障大家觉得很困难。

中国网:听您介绍我们也了解到,我们当时在灾区是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包括工作、精神、生活,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我相信是医护人员这份责任给予了我们力量来坚持下去。三位在地震之后有没有再回去过?

孙娟:我回去过,汶川抗震救灾八周年的时候我回访过一次,现在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新房林立,如果没有地震,它是山清水秀的一个地方,环境非常优美。我们这次回去,也见到了当时曾经救治过的一个伤员杨海冰,地震把他们家的房屋给震塌了,当时医疗队的队员会经常去给他年迈的父母送医送药,关心慰问他们。这次回去我们也见到了当时的老人,身体还不错,都健在,这两位老人见到我们,我们双方都是热泪盈眶,老人拉着我们李金副院长的手,一直在说当年的一些事情,说到现在国家有精准扶贫的政策,当地政府给他们建了新的楼房,日子是越过越好的。另外,我们去了汶川大地震的震中纪念馆参观,在这个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当年用过的军医背囊,这个军医背囊当年几乎每天都会背着它,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可以说是我们当时最亲密的一个伙伴。当时在那里见到它,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救灾的日子。

中国网:重走灾区,又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回忆和感触。肖医生,您手头拿的这首诗歌,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它的来历吗?

肖朝辉:这首诗歌是这样,当时我们医院派了两支队伍前往灾区,留守在医院的人员心系前方,这个是临检中心的刘嘉主任为我们写的一首诗歌,叫《军人,天使!》我给大家朗读一段。

在山花灿烂的五月,

在祥和希冀的五月,

汶川的地下魔鬼,

撕裂了孩子的朗朗书声,

撕裂了新娘的美丽嫁妆。

撕裂了临近端阳的粽叶飘香,

撕裂了所有汶川人的美好家园。

诗意的汶川霎时跌到落日垂衰,

幸福的人们瞬间成为发生在红五月里悲痛欲绝的…

灾情就是军令,

时间就是生命。

八百、八千、八万的军人,前进,前进。

以血泪之躯去搭起生命的走廊。

爬山涉水空降的神兵,前进,前进。

以神勇神速去铸起钢铁的长城。

他们是灾区人民的希望,

他们是受难同胞的天使。

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牵挂着亲人,

牵挂着废墟下伤痛中的同胞兄妹。

中国网:这首诗非常好地表达出了当时我们的医护人员,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坚守使命,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的精神力量。我看三位都带来了非常多的,当时抗震救灾时留下的珍贵的资料,那先由孙护士长开始,给我们展示一下。

孙娟:我带来的有几件,这个是当时我们从成都回北京的时候,(乘坐)成都东方航空的飞机,这是机组人员送给我们的爱心客票,给大家看一下。机组的成员当时专门给我们送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了一些字:“敬爱的官兵,为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为了北京奥运的胜利召开,您辛苦了!”

还有一件是当时新华护士长用的一个工作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在当地的小店里买的,正面、反面都记满了当时的重点工作和她自己的工作体会,正面写完了,反面也有。这个是当时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她给她儿子写到:“儿子,每次打电话你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告诉你,快了,等妈妈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我们就会团聚了。”这也是非常珍贵的一个资料。

中国网:可以说这些资料都记录下了当时我们抗震救灾时非常难忘的记忆。李主任带来的这个是叫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这个是当时在救援过程中用到的仪器吗?

李伯安:对,这个是当时防治队主要的武器了,我们会把每天的工作落实到固定的区域进行喷洒,喷洒之前要把器物里放进药片,注入水。大家看着体积不大,它注满水之后有将近50斤的重量,男同志还好一点,对于护士,尤其是年轻的小护士来讲,背着这么重的喷雾器在整个环境中大概要走七八公里的路程,还是有很大的挑战和难度的。

中国网:肖医生,您带来一本非常厚的纪念册,能跟网友们展示一下吗?

肖朝辉:这本纪念册是我们在抗震救灾一周年的时候,医院给我们制作的一个纪念册,这本册子叫做“我们在四川救灾的日子”。记录了我们救治任务,救治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册子的后面还有一段是每个工作人员写的最后的感受,其中就有孙娟护士长写的“战斗在汶川的防疫铁军”。这是一个珍贵的纪念册,我一直保留着,希望在自己以后有机会的时候翻一翻,看一看,每当翻起这个册子的时候就能想起当时在汶川的日日夜夜,想起一同奋斗的战友们。

中国网:可以说这本纪念册是对参与我们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中国网:灾难发生之后,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防疫,如何救治,下面想请李主任,您从专家的角度来跟我们讲述一下,在灾难发生之后,防疫的关键是什么呢?

李伯安:古语讲: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客观规律,大家对白鹿原中的影片片段还有印象,当时旱灾之后,陕西57个县发生混乱。最近国内倒是没有,2010年的海地地震之后大家也关注过新闻,海地有六万人感染霍乱,死亡1600多人。这种情况是个普遍规律,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对于大疫是可防可控的,咱们回顾一下近20年,国内的大大小小灾难之后,都没有发生很大规模的疫情,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什么?第一,科学的决策;第二,精心的组织;第三,有利的实施。只要做到这三点,我想大疫是可防可控的。

中国网:地震过去已经十年了,您作为一线的医疗工作人员,结合您的工作经验,您对比一下这十年前后,我国在面对灾难的紧急救援的医疗防治和防疫工作方面,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

李伯安: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从容”,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有些应急的预案,只是放在纸面上,真正启动起来有很多的不足。在随后的各个方向的小规模的灾难,甚至包括国外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之后,我们都能从容地去应对,这其中有很多准备工作是在常态情况下做的。做到这一点之后,就能够做到科学的决策;做到这一点之后,就能保证疫情从始至终的胜利。

中国网:相信我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灾难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去应对了。孙娟护士长,马上就要到国际护士节了,很多人都喜欢把护士称作白衣天使,这表达了我们对护士这份职业的爱戴和尊敬。您做护士已经18个年头了,在这18年来,您对护士这份职业的职责和使命又有怎样的理解和感触呢?

孙娟:我已经从事护理岗位18年了,其实我个人觉得,护士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之所以被别人称为白衣天使,除了我们身着美丽的白衣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护士用每个人的同情心,用我们温柔的话语,用我们一双柔情的双手去帮助病人和家属,去驱除病痛,减轻他们的痛苦,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去帮助他们战胜疾病,去迎接新的希望和守护他们的生命。其实我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别人看来不太平凡的事情,我觉得护士的岗位还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护士的工作每天都非常繁琐和精细,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病人,要面临着酸甜苦辣、冷暖人生,病人也难免和护士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在面临这些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您都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一些经验跟网友们分享一下?

孙娟:其实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医生和患者还是护士和患者,我们中间应该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一致对外,都想帮助他把疾病战胜了,把疾病治疗好,恢复健康的,目标一致。之所以有这些冲突和所谓的矛盾,除了有医疗制度的问题还有其它的因素,在临床中遇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我经常会跟护士说,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去替他考虑,设身处地地去为患者和家属考虑。我自己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也是这样,我肯定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想一想,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是怎么想的,他对这个事情是怎么看的,才能更有效地去处理矛盾。

中国网: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才能持续下去。节目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非常感谢三位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以及国际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来跟我们分享十年前抗震救灾的经历。相信三位还有很多话要说,请李主任开始。

李伯安:作为现代的军人来讲,一定要紧跟习主席所讲的,一定要“谋打赢”,在谋打赢的过程中你要苦练内功。练内功的内容不仅仅是你的专业,对于我们医学背景的人来讲,我是搞医学检验,如果我是在地方工作,我不用去管防疫、医疗工作的特别深入的东西。作为一名军医,这些工作你一定要能够胜任,面对着战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你的角色马上会转换,我在汶川执行的是防疫任务,跟我的本专业没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工作一定要在平常练好,一旦出现情况,要能够从容地应对,能够保证打赢。

中国网:我们平时要常练基本功,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派得上用场。下面请孙护士长。

孙娟:作为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是我们的本职,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一般执行急难险重任务都是男同志,男兵,通过这次执行任务,我觉得女兵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绽放自己的光彩。通过这次执行任务,即使我以后不穿这身军装了,这份经历带给我的奋斗的精神也会一直陪伴着我。

中国网:也会影响身边的很多人。

肖朝辉:我的感触比较多,我当时参加这次行动时是刚刚从地方大学毕业,参加军营,通过这次非军事的重大行动,我完成了一个从地方大学生到新兵的历练过程。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感受上,以前对军营的感受都是通过影视剧了解的,真真切切了解到了以后,还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在思想上,当时在灾区有个“党员先上”,以前在电视剧里面看到过,在现场看到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在灾区,我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也完成了我先入党的特殊待遇。

第三个,这段经历是我的军旅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不管以后在不在部队,这段经历都是终身难忘的。

(原标题——白衣战士追忆汶川十年:重“走”蜀道 为爱而战)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