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北边的中条山、南边的黄河呼啸而过,流动的绿色承载着无限可能,讲述着平陆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建设的故事。
选取虞国古城的片段,讲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故事;
选取“乡里乡亲”的片段,讲述农康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故事;
选取风口凉都的片段,讲述生态催生经济新业态的故事;
……
近年来,平陆县充分挖掘中条山山水、生态、历史、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旅游载体创建提升,着力推动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黄河人家”创建工作;加大对虞坂古盐道、虞国古城、张店北横涧虞国墓地等文物古迹的开发保护力度,把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现代产业元素融合起来,真正“保住一块基地、传承一种文明、弘扬一种精神、打造一个品牌、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切实把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化产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绘制该县依托生态环境实现经济腾飞的新壮景。
中条山上开掘的古道,有许多条,可要论远近闻名的那条,谁都比不过虞坂古道。
这里,是虞国古城的发祥地,是古时为国家将盐运往中原及南方各个地区的“大动脉”。
这里,留下了“假道伐虢”的故事,留下了忠臣百里奚“择良木而栖”的选择,以及“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警世预言……或许,从远古走来的虞坂古道,也见证了千里马哒哒的蹄音;而它至今仍见的辙印,更是当年往来不绝的运盐马队留给未来的邮件。
说它坎坷,倒不如说险峻更为合适。曾有诗云:“孤势却成三晋险,削痕争道五丁开。路在缺屿连如断,人在回崖去若来……”这条曾见证车马交错、盐运繁忙的古盐道,也见证了古时运盐民工铤而走险,以生命为代价的悲苦。
这条古盐道,在今天,依托自己厚重的历史,发挥着新时代的文旅价值。距离它不远处,“虞国古城印象”项目基地拔地而起。入口处,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国古城遗址。细看这堆不起眼的黄土,才能分辨出其并非山体本身,而是人为建成的已伫立2000多年的夯土层。“这样的夯土层在附近延续约2公里,从夯土层分层结构来看,可以确定这面古城墙上还留有一座烽火台。‘虞国古城印象’就是依托千年历史文化,建成的一座建筑风格、历史风格统一,符合时代背景的古城驿站。”平陆县文保中心主任宋国杰介绍。
古城驿栈 张巍 摄
“虞国古城印象”项目依托乡村旅游示范村古城村而建,是该村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已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提升、村庄风貌提升、村庄绿化等。古城村是古虞国的所在地,山水相依,拥有传统村落风貌和街道肌理,村内民俗、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已初步形成。
这里囊括了研学、露营、参观、民宿、手作等业态,还将通过长桌宴、蔬果采摘、露天影院、窑洞民俗、农耕印象等具体园区让游客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走进这里,供游人拍照的飞机模型、可使用的农耕用具、茅草和砖木搭建的仿古建筑,沿一条蜿蜒的石板路依次呈现。
张店五龙山帐篷营地 张巍 摄
随着露营“热”出圈,这座预计于明年完工的古城印象,也“蹭”了一波流量。“在空地处计划搭建天幕、帐篷、小桌椅,以满足公司团建、家庭聚会、生日派对等新兴客群,为他们提供一处可亲子互动、触碰历史、感受自然的游玩之地。”该项目负责人迟俊娇介绍说。纵览项目园区,植被旺盛,绿化覆盖率极高,呈现出“赏高山林海,观夜空繁星”的景象。白天,在深深浅浅的绿意中感受优越生态的美好;夜晚,在星空帐篷中观赏夜色迷人,通过自然风光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未来这里将满足大众个性化、多样化休闲的新需求,培育大众旅游、绿色旅游的新业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业态助推乡村振兴。”迟俊娇说。
走进田园 过向往的生活
如果要让记者描述位于张店镇张郭村的乡里乡亲康养度假湾项目,那一定得是“田园未央,乡村星野”。
乡里相亲康养度假湾建设项目现场 记者 常奇 摄
可种植采摘的田地、青砖白瓦的住宅、成片绽放的向日葵……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田园生活的剪影。草坪上搭建的洁白帐篷、摆放整齐的桌椅板凳、随时准备开火的烧烤架……不难想象,黄昏日暮下,这里灯光亮起,伴随着辽阔的星空,会是怎样一幅恬静悠远的乡村画景?
“乡里乡亲”建设之前,这里是一片闲置的农村宅基地,没有青草鲜花,光是裸露的黄土地上、破败的房屋就可以概括当年的荒凉。“做乡里乡亲康养度假湾项目,就是想改变我们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风貌。”张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景向林对项目进行了展望,“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可容纳600余名固定康养老龄人员和2000余名流动人员入驻,预计为张郭村及邻村提供150个就业岗位。”这个还在建设中的项目,仅用初步完工的21栋“样板间”,就已经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独门独栋的院落固然是项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仅靠精美的装修、医养结合的设计等住宅元素还不足以在我市众多康养项目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基于此,“乡里乡亲”重新审视自己所立足的黄土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绿色铺满村落,让游人漫步森林公园;深入挖掘“乡村”“田园”的概念,立足“生活”本身;再加之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实现村民的增收致富,更便于唤醒这里久违的乡愁。
进入“一分田”样板展示区,引人注目的是院落中设计的种植区。在这里,租户可以自己体验耕种的乐趣,回归乡土,让久居城市的客人们重温对田园最初的记忆。“现在正在建设的是蔬菜种植区,该区依托本村百亩大棚蔬菜基地,让租户在种植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采摘的乐趣。”景向林说。要想真正实现宜居,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草坪绿化面积、种植多种苗株,形成山青天蓝的美丽愿景,这便是对农康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扎根农村,又通过对康养项目的建设,不断壮大成熟的旅游项目,延长该村已有的产业链,最终实现由生态改善到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项目建起来了,管理项目的人,又从哪来呢?
这不,今年刚从外地务工回村的张鑫鑫和薛东臣就分别承担起“服务主管”和“露营安全员”的工作。
“在上海每月赚4000元,回‘乡里乡亲’工作算下来比在上海背井离乡赚得还多!这要放在几年前,谁能想到黄土地上的小乡村竟然能为我提供和大城市差不多的薪资!”30周岁的张鑫鑫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毅然离开繁华都市的她表示,再绚烂的霓虹灯也比不得现在“回家了”的舒心欢畅,“这应该就是电视里描述的‘向往的生活’了吧!”
从太原回来的薛东臣已经58周岁了,漂泊多年的他表示,年纪越大越想家,一收到“乡里乡亲”的招聘信息,立刻踏上了返乡的路途。薛东臣经过专业培训,现在专门负责露营安全工作,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检查帐篷区的设施情况。“在这里工作的感受嘛,就是骄傲,咱村还能出这么一个美项目。”他说。
他们,只是“乡里乡亲”项目受益的第一批人。在未来,这个集康养、休闲、住宅、田地于一体的康养小镇,还将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岗位,进一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稳定的收入,带动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孵化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平陆县加快农康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该项目就是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其打造的田园康养综合体,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去山顶看看 听风的声音
平陆县有着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一眼望去,中条山上依次排列的“大风车”缓缓转出“绿经济”。蓝天、绿地、白风机绘构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以及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壮景。
从年初吹到年终的大风,多年前裹挟着滚滚黄沙阻断了风口村人民振兴致富的道路。如今,风力不减,却吹来了绿色经济的发展风。2006年,风口村引进风力发电,安装了150台发电风车,从那一天起,绵长的青山上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洁白的风车在蓝天下,伴着云烟与林海,悄然注视着平陆的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风电项目不仅为风口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还将这一绿色产业转化成文旅项目。登顶中条,随着转动的风车,人们可以倾听风吹过的声音。风口村充分利用风力资源,以季节分化旅游活动项目,春季的踏青节看千亩油菜花;夏季的消夏节为市民游客提供避暑、采摘、烧烤的休闲之地;金秋时节体验丰收乐趣;冰雪节记录冬季美景。除此之外,风口村还精心打造了12个平安小站,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导、寻医问药、应急救援等服务。
走下山,来到风口村。这里深居中条,坐拥万亩油松林,在最炎热的时节,平均温度要比中心城区低六七摄氏度。这样一处避暑“凉都”,为风口村的“周边游”旅游产业搭上了“顺风车”。从前的风口村几乎找不到几个年轻人,如今随着村里房地产业、旅游业、种植业、文化业等产业的发展,不仅吸引了许多外地投资人前来投资,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共建美丽乡村。
在未来,风口村将规划建设阶梯式人工景观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修建人行彩道,打造生态宜居风口。未来几年风口村的发展方向是避暑康养业,预计康养小区建成后,老年人在小区即可享受康养、就医、娱乐等一系列服务,让村民真正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平陆县以绿水青山为底色,抓实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动国储林项目落地,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同时,以文旅康养为手段,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叫响叫亮风口凉都、茅津古渡、马泉沟红叶、三湾天鹅、地窨院民宿、平陆成语故事等名片,加快建设茅津文旅康养开发和九川文旅康养示范区项目……
平陆,在对生态环境的深情守望中,收获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