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城西北,距离凤凰古城30公里。竹山建寨五百年,苗族建筑、民俗保存完整,是中国传统村落。竹山村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移民村和深度贫困村,是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全村共310户1256人,原有建档立卡户65户274人,一般贫困户52户235人,低保户13户38人(兜底2户3人)。
竹山村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乡村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带动全村就业率增长。竹山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800元增长到13800元,比2014年增长了7.6倍,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58.8万元,贫困发生率由21.8%下降为0,成功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的目标任务。2020年“五一”期间,1.23万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20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营业额1944万元。
竹山村的文旅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和亲临调研指导。竹山村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脱贫攻坚经验和成果。
(一)党建引领,筑牢脱贫工作根基
竹山村牢牢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从整顿班子队伍、加强工作作风、规范组织生活、严肃组织纪律、完善党建阵地五大方面入手。一是搭建好平台。配齐“两委”班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刘建军担任第一书记,将省、县工作队员艾治中等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村党支部,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产业党小组和文艺宣传队。二是坚持好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扎实召开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三是落实好教育。落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不断巩固深化成果,运用好红星云、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四是发展好队伍。三年间发展新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17人,后备干部2名,大学生村干1名,更换组长3名。五是提升治理水平。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推行农村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
(二)摸清贫情,找准脱贫工作路径
工作队通过调研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决定发挥旅游行业优势,为竹山村确立一条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之路。旅游发展,规划先行。2018年6月,原省旅发委印发了《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2018—2020年驻村帮扶工作规划》,要求机关各处室为驻村帮扶解决实际问题。邀请长沙乡土田园农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针对村里的旅游、人文资源进行深入调研,编制了《竹山村美丽乡村精准扶贫规划》。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和副厅长高扬先等厅领导多次带领处室负责同志深入村里调研,组织业内专家为竹山旅游发展“把脉”,拨付产业引导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共800多万元,引进项目投资8000万多元,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队通过逐组逐户深入走访,严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组、户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74人,完善档案信息资料,规范档案管理。
(三)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建立文化宣传主阵地。建立“凤凰竹山”微信公众号,村里的大事要事、工作动态都通过网络向全村公布,向外界宣传。目前,已发布通信165篇,游览量超过30万,有些还被省、州多家媒体转发。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公共场所设计制作村规民约宣传版画40多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地了解竹山的窗口。二是上门入户宣传入脑入心。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旅游志愿服务队和文艺宣传队,利用投影设备进组入寨,文化宣传、政策宣传、旅游宣传,与村民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引导。三是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开展“文明卫生家庭”、“孝亲敬老”模范、“最美乡村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协助组织“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启动仪式、全国“乡村春晚”分会场,组织“厨艺大赛”“大端午文化节”,成功举办两届“谢党恩、重孝道、传美德”重阳感恩文化节等全村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20余场,引导村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2019年10月,竹山村举办第一届感恩文化节
(四)以旅兴村,产业扶贫竹山模式
一是明确以旅兴村的发展思路。坚定目标向前走,持续发力,艰苦创业,打造了一村一景点、一组一主题、一户一场景。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进凤凰旅投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模式,立足山水、民情、民俗资源,挖掘苗家农耕、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婚嫁等民间习俗,让习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进而再造“实景”旅游产品《竹山花开》,巧妙地将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农民可在“家门口”就业赚钱,还可分享文旅发展红利,较好实现了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三是争取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在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项目立项审批程序优化加速,发改、财政、文旅、交通、住建、林业、农业等部门服务上门,特别是“千云旅游公路”的拉通为竹山旅游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四是积极争取行业部门指导和支持。省文旅厅将竹山列入全省“送客入村”线路范围,厅领导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到竹山指导景区规划建设使竹山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对竹山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五是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模式共享旅游红利。建立竹山旅游合作社,提供长期的劳务用工、租赁、市场管理等合作,村民通过合作社就业、租赁、分红等形式增收。合作社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2个。签订建档立卡户委托帮扶协议书,每年每人享受固定收益160元,其中2019年每户分红300元。设立农村电子商务中心,拓宽蓝莓、黄桃、莲子、腊肉、苗绣等特色产品市场,让乡村农旅产品走出“山门”。村集体通过集体资产、土地、分红等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补充村级工作管理经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投资、五保户、孤寡老人及特困救助等。
竹山村民自演的《竹山花开》特色民族文化演艺情景剧
一是力量要整合。推进乡村发展必须综合发挥当地政府、市场主体、村民群众和社会的力量。当地党委、政府要主动引领文旅扶贫发展,将所要打造的村或地区纳入文旅发展全域规划、作为重要节点来打造,抓实抓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整合部门项目和资金,让其快速倾斜、快速集结。
二是市场要对接。很多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在政府主导期间各项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而一旦政府力量退出,则马上陷入“衰败”,极大可能出现“前功尽弃”。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功课做得不足、市场对接不够。凤凰县委、县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工作队十分注重培育市场,注重花真功、用真心,引进专业公司、专业团队,全面开启了对接市场、市场主导开发的新局面。
三是机制要建好。在有条件拟开展文旅扶贫的村或地区,建议村级层面要建立以村支两委为主的矛盾协调机制;以合作社为主的村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合作机制;以市场运营公司为主的开发运营机制,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契合点,形成全方位、稳步高效的运行机制。
四是利益要共享。着眼建立利益共同体,建议成立旅游发展等专业合作社,以村民的民居、土地、山林、资金等作为股份,注入专业合作社,让村民自主结成利益联盟。专业合作社可以代表村民群众,与市场开发主体合作开发,或代表集体争取村民利益。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作为投资方,以资源入股,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经营,双方各持一定比例股权,收益实行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形成多方参与、风险共担、互利共赢机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竹山村在摸清贫情的基础上,找准脱贫工作路径,引进凤凰旅投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模式,挖掘苗家民间习俗,巧妙地将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让习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农民既可在“家门口”就业赚钱,还可分享文旅发展红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乡村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转自: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