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查看详情

古如歌的前世今生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19-07-18 23:00:39  点击:6512 
分享: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现场报道)2019年7月17日,由中国侨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侨联、鄂尔多斯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生态优先”2019海外华文媒体鄂尔多斯采风行在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带领下走进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古如歌的发源地参访,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希腊、埃及、南非、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9个国家和地区21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位国内中央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采风行活动。

“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蒙古语的汉文译音。“古如”在蒙古语里有着“国度”、“朝政”、“大众”之意,在梵语里有着“师祖”之意。“都”也是蒙古语音译,其汉语意思就是“歌”。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种。

“古如”蒙古语意为“国度”或“朝政”,此类歌曲源于宫廷,音乐属于长调体裁,集中展示蒙元以来蒙古宫廷礼仪音乐以及宗教礼仪音乐的面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精品。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蒙古王权衰微之后,流传于民间而成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体裁,广为流传于我区鄂尔多斯市和蒙古国喀尔喀地区。

蒙古长调歌曲是最能代表蒙古族音乐艺术成就形式之一,它的旋律悠扬,内容丰富,演唱独特,具有强烈的草原气息和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征,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在游牧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在牧人毡房温暖的怀抱中成长,蒙古族长调歌曲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史,根据历史文献,民间口碑,中外研究成果来看,基本判断其大约产生于狩猎生产时期,至今,至少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源渊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蒙古长调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始终与人民共命运,心连心。

蒙古长调大致有鄂尔多斯长调,锡林郭勒长调 、东北长调和外蒙嚓尔嚓长调等几种。鄂尔多斯长调的历史十分悠久,大都产生于蒙元时期,具有浓郁的蒙古古代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蒙古古典文化色彩,鄂尔多斯蒙古长调具有特殊性,它是蒙古民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宫延歌曲,杭锦旗是“古如歌”的故乡,鄂尔多斯蒙古长调(古如歌)主题严肃,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大多是一些宫延或国宴演唱歌曲,内容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或唱骏马,如《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等;

蒙古国“古如歌”目前已经基本失去活态传承,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现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一带还存有一部分“古如歌”及其传承人。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活化石”、蒙古古老文明的“活标本”,这一失去王府、寺院等原本生存空间的古老歌曲,竟然流入民间获得新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留存下来。

古如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沿岸地区的牧区,即特古日格、希拉召、呼和木独、巴拉亥、巴拉贡、巴音恩格尔及伊和乌素等地区。她如库布其大沙漠中的红柳,从成吉思汗时代的金帐宫廷里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杭锦旗的王爷府内还拥有着古代宫廷的武装部队、乐队编制,以及一直沿袭传承的古如歌艺人。之后,这些艺人散落在草原大漠深处,成为今天古如歌传承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杭锦旗在秦汉时代一度是剽悍的游牧民族匈奴的“龙庭”所在地,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御西北孔武善战的匈奴人,匈奴人后来又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人后来融入到更加剽悍的蒙古人中。成吉思汗征西时就病死在六盘山里,回灵漠北途经鄂尔多斯草原,灵车不行,护灵的蒙古人终于明白这是圣祖“显灵”,他们将圣祖用蒙古人的习俗葬在花如彩云、草似海的鄂尔多斯草原上,成吉思汗八白宫就成为蒙古人世代朝觐的圣地。数代守灵的达尔扈特人,也成为古如歌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古如歌其基本特征是不能随意吟唱的,吟有吟的规矩,唱有唱的规矩,一般在隆重而盛大的仪式上演唱,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支正歌”,主题严肃,内容正统,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以说教为主。其风格高贵典雅、博大肃穆,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整个音乐充满苍凉之美,空灵之美和悲壮之美。

从目前整理出来的古如歌主题来看,可将其分类为:

一类:国政歌曲(即国宴歌曲),主要以歌颂国政、皇帝、英雄事迹等为主题;

二类:以歌颂赞美家乡壮丽山河、感恩父母为主题;

三类: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歌唱佛祖及其教义也成为古如歌的重要主题。

从以上几类可以看出古如歌选材的庄严性和主题的崇高性。

古如歌属于长调体裁,也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创造的草原标志性音乐文化。古如歌这种仪式性的象征符号,它的博大肃穆是由它的演唱形式而定的。在特定的场合内,众人同时以单旋律齐唱形式展现粗犷苍劲的长调风格,气势恢宏博大,气氛的热烈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古如歌在结构形式上也是非常严谨的,仪式演唱中没有多声部出现,由优美华丽的羽调式图日勒格(引子)开场,唱腔由四句式曲调构成,节奏自由缓慢,字少腔多、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虽然没有固定节拍,但唱词固定,不能有任何修饰及更改;图日勒格后接三首古如歌主歌,主歌采用四行歌词的民间诗歌形式,由多段体形式组成,这也是区别于图日勒格四句式一段体的最大特征;最后,才回到刚健、明亮的宫调式图日勒格,演唱结束。

代表曲目:《圣主骏马》、《绵羊白的房子》、《班禅庙》[3]、《河套之花》、《歌唱家乡》和《弯弯的月亮》[4]、《圣主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政务大厦》、《宝日陶亥之花》、《政教》、《上都河》、《桑杰道尔吉》

成吉思汗的“国歌”古如歌在蒙古族最著名的史诗《蒙古秘史》中就有记载,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只在像阿木古楞这样年近百岁的老人中传唱,让人担忧,感到肩负的保护民族文化的重担是如此的沉重!杭锦旗古如歌研究会会长古日巴泽尔说,他旗下的400余名会员中,绝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的年轻人只关注草原外面的花花世界,以及花花世界里流行的时尚歌曲,古如歌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2014年8月17日上午,我们走访古如歌传承基地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村)时,整个嘎查(村)有592户,1336人。其中蒙古族有854人,而古如歌传承人只有23个人,而且大都是中老年人。古如歌大多分布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以独贵特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主,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一部分。古如歌面临着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这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古如歌传承形势的严峻!

保护与传承,经过杭锦旗历届旗委、旗政府的努力,杭锦旗一共搜集整理了111首古如歌,建立了十余个古如歌传承基地,成立了一个“杭锦旗古如歌协会”,现有会员400余人。2008年,杭锦旗古如歌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也命名杭锦旗为“中国古如歌之乡”。

鄂尔多斯民歌“古如歌”,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方面,它是历史,是浓缩的历史,是传承的历史,是唱出来的历史。是蒙古古典音乐的“活化石”是蒙古古老文明的“活标本”。

2008年“古如歌”被录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光芒,2013年捷 “古如歌”拯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