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查看详情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大河之“福”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22-06-06 14:33:51  点击:69402 
分享: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

  奔腾向前的,还有“黄河人家”——

  “太惊奇了!在家门口居然还能找下这份工作,这个冷门专业在个别一线城市才有就业机会。”大学生王笑静喜不自禁;

  “上了新系统,我种粮的收益翻了一倍,年收入轻轻松松超过100万元!”种粮大户胡天妮感慨不已;

  “晚饭后,到白沙河边与鸟儿结伴,在‘花红柳绿’‘绿野仙踪’中‘微度假’!”夏县县城居民周滨不亦乐乎;

  ……

  由内而外美起来,里里外外美起来!

  从流域治理到个体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正在使河东儿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殷殷嘱托,已然在黄河臂弯的河东大地成为生动实践。

“福”在理念     人民至上,就业优先
 

  福,扩大“品质就业”!

  在家乡能找下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让山西东鹏新材料有限公司员工王笑静十分喜悦。

  湖北工业大学动漫绘图专业毕业的王笑静,先在武汉干了一年,后转到上海一家游戏公司,从事三维动画设计,每个月税后工资2万多元,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过得美滋滋。

  2018年结婚后,她随丈夫回到山西。跑遍省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只好宅在垣曲老家,一边远程为一线城市的公司设计,一边等待机会。

  2020年后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笑静得知东鹏山西垣曲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投产,便慕名而来,应聘上了公司技术设计岗位,如愿从事心仪的专业对口工作。

  王笑静的幸运,缘于垣曲县新型建材产业的蓬勃兴起。

东鹏山西垣曲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

  作为垣曲新型建材产业的“样板间”,东鹏山西垣曲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是全市“1311”重大工程项目,也是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七大瓷砖生产基地之一。

  该项目总投资17亿元,占地900余亩,规划建设4条大型现代化、智能化瓷砖生产线和综合性物流园。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高级瓷砖3870万平方米,年产值20.34亿元,年创利税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并带动周边物流及服务业发展。

  目前,该项目日产4万平方米的内墙砖生产线和日产2.8万平方米的抛釉类地砖生产线,已完成技改并投产,产品覆盖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份。

  “如果垣曲没有东鹏,我可能还在留下和出去之间纠结徘徊。”王笑静感慨。

  如今的王笑静,每天到产业园上班,下班后回到家还可以照顾孩子,工作与家庭两不误。

  东鹏山西垣曲智能家居产业园,正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推进两条仿古砖生产线和综合性物流园建设,这将会给更多的“王笑静”带来就业机会。

  福,增加“门口就业”!

  “我种了20多年桃了,以前次品桃没人要,全得倒,而且倒都没地方倒。”

  平陆县张店村桃农马文跃越说越激动。他家种了12亩桃,没有桃脯厂时,他每年都要拉着次品桃往沟里倒。这几年有了桃脯厂,家里的商品桃卖了后,次品桃也有地方卖了,多了一项收入。

  马文跃口中的这家桃脯厂,是由柳永忠创立的平陆县吉力桃脯加工有限公司。

  “这个桃脯厂对老百姓来说,好处太大了!”同样对这家桃脯厂赞不绝口的,还有张店镇古城村的村民们。

  古城村种植桃树1000多亩,全村600多户就有400多户种桃树。以前次品桃没人收,只能倒掉。如今吉力公司把次品桃统一收购,统一加工。

  吉力公司在收购、清洗、挖桃核、切瓣、腌制、销售等过程中,摸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既帮助了桃农增收,又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每年6月至8月,桃子成熟季节,光挖桃核这一环节,每天就能为村里的留守人员带来50元到300元不等的收入。

  近年来,柳永忠和他的吉力公司每年为桃农增加卖桃收入1200万余元,辐射平陆县常乐、张村、杜马、部官、圣人涧、张店等8个乡镇,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

  目前,吉力公司的6个桃脯加工分厂,年产半成品桃脯1万余吨,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成为华北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桃脯加工企业之一,所生产的桃脯,大多数出口到了东南亚国家。

  在做好桃脯加工销售的同时,柳永忠还借助自己的平台销售家乡的苹果、面粉、蜂蜜、粉条等农特产品,持续助农增收。

  “品质就业”“门口就业”,源于我市“415”十大产业集群的加快培育。十大产业集群包括先进装备制造、精品钢、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绿色焦化500亿级产业集群等。

  我市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用足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积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体系,不断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

  以产业发展拉动就业,以投资项目带动就业,以招商引资扩大就业,以创新创业促进就业,以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就业优先”已然从战略、政策层面,落实为河东大地的生动实践。

“福”在阶段        “通道”拓宽,“融合”深化

  福,提高“生态收入”!

  “我一个人在黄河滩涂种300亩小麦,保守估计,每亩小麦产量在450公斤以上。”万荣县光华乡大兴村村民张利民自豪地说。

  这片滩涂地,由汾河流入万荣境内,经裴庄、光华、荣河3个乡镇,在庙前村北汇入黄河而形成。3个乡镇目前有滩涂面积22.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本、杂粮等,是万荣县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

  一个人,300亩!

  几年前,这样的数字在张利民眼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在这片滩涂地上,各类经营主体纷纷涌来“淘金”,违规转包、非法用地、乱围乱框等现象屡禁不止。

  尤其是,部分经营主体开发的地块只有零星十几亩,支离破碎、不成规模,根本谈不上规划和投入。整个沿黄滩涂基础条件差、生产水平低,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影响可持续发展。

  张利民说,当时一亩地种粮的收入,跟投入的成本基本持平。

  滩涂地在呜咽……

  转机,来自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建设。

  借此东风,万荣县农业农村局加大沿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广粮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完善农业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黄河滩涂生态改善了,地块平整了,大型机械能用了,灌溉条件也升级了,加上县里提供的技术指导,小麦产量提高了20%,农田变成了良田。

  以生态追求未来。“两山”转化“通道”,在这里被拓宽。

  福,提升“融合收入”!

  紧邻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芮城东垆的沿黄滩地上,一片绵延不绝的麦田中,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竖立的铝合金水管,顶部是一个可以左右摆动的喷枪。

  “这是我们投资建设的高效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远鹏智慧农场主胡天妮介绍道。

 

东垆沿黄滩涂小麦生产区

  是芮城县规模种粮户最为集中的区域,种植粮食作物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120余个。其中,胡天妮种植小麦和玉米800余亩。

  “我们主要做了水肥一体化和物联网。原来大水漫灌浇一遍得40天,现在4天就可以浇完。过去浇水得雇人,劳动强度高,现在一个人工都用不了,只需要三分之一个人工。”胡天妮笑着说。

  在控制室和手机的屏幕上,可以直观地看出麦田的墒情、温度、湿度以及肥力。这是胡天妮进行精准化田间管理的依据。

  800亩土地被分成80个区,每个区在屏幕上都有独立的开关,可以对浇地时间、水量、次序等进行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5G物联网、传感器、地下管道等软硬件建设,将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全部数字化,并实时呈现在屏幕上。

  “智能系统建成后,提高土地利用率10%左右,节水50%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0%。同时,增加土壤透气性,有效提高灌溉覆盖速度。”胡天妮介绍。

  有了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水肥浪费,每亩地还可以增收约100公斤小麦和250公斤玉米,年效益几乎增加80%到100%。

  “上了新系统,我种粮的收益翻了一倍,一年收入可以轻松超过100万元。这片地增收的部分,两年就可以挣回智能化改造的投资。”胡天妮信心满满。

  东垆沿黄滩涂是山西省小麦高质量发展芮城基地高效节水标杆项目区。该项目以智能节水、节肥为主要突破环节,通过典型示范,弥补传统的大水漫灌、盲目施肥、品种混杂、品质均一性差的生产短板,引导粮食生产步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赋能、成本降低、优质高效的轨道,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田”。

  以绿色谋取长远。“融合种粮”,在这里走向纵深。

  随着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推进,“运城面粉”等绿色生态产品的推广,我市农民增收进入“品质提升夯实底盘、龙头带动多链加持、‘三产’交融拓宽路径”的新阶段。

 

“福”在格局       “保护”提升,“循环”加速

 

  福,创造“诗意生活”!

  华灯初上,夏县白沙河湿地公园,散步的,跳舞的,锻炼的,三三两两,悠哉乐哉。

  住在附近小区的周斌,每天晚饭后来白沙河岸边转转,成为休闲生活新习惯。

  “现在环境好多了,河里有了水,岸边种了绿植,增设了步道,游人和鸟儿也多了起来。河边走走,神清气爽。”周斌不住点赞。

  5公里长的白沙河从夏县城东流入,恰似县城的脉搏。

  因河,县城变得轻盈灵动起来。

  然而,曾几何时,这段河,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以前,私挖乱采,导致河道退化,河水逐渐干涸。不知不觉间,河床遍布垃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让人无法靠近。”周斌回忆过去的白沙河,不住摇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夏县县委、县政府将白沙河治理列为“一号工程”,2018年7月开工建设。

  几年过去了,河道疏浚,河堤加固,7个钢坝闸和13座景观堰相继建成投用……

  “一号工程”——白沙河生态蓄水和环境修复工程,治理总长度5.15公里。其中,4.85公里的白沙河城区段,是泄洪蓄水及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河道两侧总面积28.7万平方米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绿野仙踪”“缤纷多彩”4个绿化主题园,错落有致;独具匠心的亮化灯,特色鲜明。

  漫步白沙河湿地公园,不经意间会与古今圣贤的铜像不期而遇,嫘祖教民养蚕、介子推割股奉君、司马光“警枕”苦学,一眼几千年,仿佛穿时空隧道……

  这是白沙河城区段最大的亮点之一——青铜雕塑文化园。22组36件主题鲜明、做工精良的大型青铜雕塑,让湿地公园处处焕发出夏都古城之韵味。

  “河水清了,两岸绿了,越来越美了!”如今,白沙河边,百鸟飞翔,游人如织,浸染出五彩缤纷的人生味道,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打卡“身边美景”,乐享“诗意栖居”,已然成为河东百姓的“优质生活图”。

  福,打造“安澜生活”!

  新绛县城居民范金轩路过汾河桥东段堤坝工程,总要多看几眼。

  “看着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工人忙碌的景象,心里踏实了许多。”

  范金轩忘不了去年的洪水之灾……

  为了确保汾河真正安澜,新绛县启动高标准的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汾河新绛段干流堤防治理达标、浍河新绛段防洪能力提升等5个重点项目。

  该工程总投资13.2亿元,涵盖汾河新绛段44.94公里全流程、浍河新绛段11.1公里全流程和三泉河水系的综合治理。

  今年主汛期前,完成汾河新绛段29处水毁堤防修复重建和堤防主体建设,2023年底前全面完工。

  不只新绛,稷山、河津等地也在加紧固河宁汛。“无定河”正变为“安澜河”。

  福,制造“循环生活”!

  夏日临近,临猗县薛公村的黄河滩上,采摘、垂钓、游玩……来自城里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在临猗沿黄一带的村子中,薛公村闻名遐迩,成为一个新晋的旅游打卡地。

薛公村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西南部

  三面环沟、一面临河,是省边、市边、县边、镇边、沟边、河边“六边”村。以前,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大面积的荒沟无人问津,连片的滩地被分散低价承包,村民得不到实惠,村集体陷入了“守着金山去要饭”的窘境。

  近年来,薛公村探索“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村民利用土地入股,持股分红,以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该村化荒沟为资源,通过村企合作,建成3000多亩的特色养殖基地、6000多亩的生态种植基地,打造集黄河观赏园、垂钓园、葡萄走廊、荷花通道、踩泥体验区、芦苇景区于一体的黄河文旅基地。

  如今,薛公村已驶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变化巨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更多的外面人吸引来了,更多的本地农特产“走出去”了,这里的村民已然过上了“循环生活”。

  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我市“五条绿色生态走廊”今年谋划实施项目302个,总投资50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0.3亿元……

  项目清单,正成为“幸福礼单”。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招引、落地、实施、建成,运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正被历史性地重塑;运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正被历史性地改善——

 

从“有”到“好”,人民群众更开心!

从“更好”到“更公平”,人民群众更顺心!

从“更公平”到“更可持续”,人民群众更舒心!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五条绿色生态走廊”为标注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未来可期。

今日之运城,生机盎然!

明日之运城,令人神往!

 

 

  来源:运城新闻网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