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绣出江宁好风光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20-09-07 20:37:41
点击:7924
“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公元281年,晋武帝司马炎南巡时的一句感慨,成就了一个地名——江宁。
“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公元281年,晋武帝司马炎南巡时的一句感慨,成就了一个地名——江宁。位于长三角经济发展交汇带的江宁,从东南西三面环抱南京主城,面积1561平方公里,南拥禄口国际机场、北接南京铁路南站、西临长江水运发达,境内高速路网、轨道交通纵横交错,交通条件优越。
翻开江宁的过去,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从出土自汤山的南京直立人化石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湖熟文化”,从谢安的“东山再起”等人文典故到南唐二陵、阳山碑材、南朝石刻、郑和墓等历史遗存,在江宁的历史长河闪耀着一个个璀璨的“文化明珠”。
打开江宁的新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的气息扑面而来,“来江宁织造幸福”成为新时代城市品牌。借助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及境内丰富的科教资源,江宁扎实推进创新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江宁做好城乡统筹大文章,不断完善城乡功能品质,一幅“强富美高”新江宁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孕育光辉灿烂古文明
距今50万年前的汤山直立人化石,改写了南京人类发展史。距今4000多年的“湖熟文化”,标志着江宁是南京文明重要的发源地。秦始皇建县、东吴建都、晋武帝定名,尔后几经演变,历经2000年沧桑。南朝石刻气势非凡,南唐二陵千古一奇,阳山碑材见证明清时代变迁,漫漫历史长河造就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金箔制作代代相传并用于“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周岗红木雕刻兼收并蓄远销海外,历代先贤们为后世留下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代豪华都会,十朝京畿要地”,江宁的悠久历史如同滔滔长河,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构筑了山水人文融合的休旅胜地。
江宁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境内将军山、云台山、青龙山等400多个山丘林秀景幽,浩荡长江穿境而过,百里秦淮迤逦蜿蜒,拥有方山地质公园、上秦淮湿地、新济洲湿地等一批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江宁就占有“东山秋月”“台想昭明”“天印樵歌”“牛首烟岚”等八景。
如今,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江宁大地更是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东部汤山从绿色着笔,废弃矿坑变身生态公园;西部滨江岸线经过梳妆打扮,江水滔滔,江鸥盘旋,沿江绿植舒展,粉黛点缀,已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本;江宁主城区内,历经多年“雕琢”,水清岸绿的秦淮河风光带已经成为众多市民的“打卡地”;黄龙岘金陵茶文化旅游村、大塘金香草谷、金陵水乡·钱家渡等特色田园乡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让百花齐放的特色田园乡村成为江宁对外展示的新名片,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天地。
撬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依托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区、滨江开发区等一批园区,江宁确立了“3+3+3+1”现代产业体系,包含智能电网、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文化休闲旅游、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以及一批未来产业。同时,加快打造“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未来网络、临空产业”五大特色地标产业。江宁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云集,拥有东大、南航、南医大等26所驻区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在全市率先突破1000家,拥有一大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为江宁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当前,江宁区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抓好“六稳”、抓牢“六保”、抓实“四新”,打造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美丽古都典范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