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查看详情

海归女博士张荔:我在水滴做“难而正确的事”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21-12-03 10:53:17  点击:33489 
分享:

张荔和两位女同事凌晨三点从医院下班,顺着一条小路去坐夜间巴士。

外面一片漆黑,道路两旁的路灯发着微弱昏暗的光。

突然,三名醉汉出现在她们面前,把几只空酒瓶重重地摔在地上,在寂静的夜里发出刺耳的声音,醉汉手持半截摔碎的酒瓶威胁她们拿出身上的全部钱财。

张荔和同事们吓坏了,他们不顾一切地拦下一辆货车,祈求司机,跳上车逃过了三名醉汉的恐吓和追赶。

这是张荔在德国留学期间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事情,用她自己的话说叫“生死威胁”。

那年是她在德国的第四年,当时她在当地一家医院做课题,由于医院的医疗设备白天都在使用,新课题的拓展只能放在晚上,结束后一般都会到凌晨两三点,为了节约留学期间的开支,她舍不得打车回家,选择先走一段夜路去坐夜间大巴......虽然现在已过去数年,但每每想起这件事还是心有余悸。

难以割舍的亲情促使张荔回到家乡马鞍山

类似的“生死考验”张荔在留学期间经历了很多,因为家庭原因,她边打工边学习,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最终完成学业,于2011年回到家乡马鞍山。

现在,张荔身上有了很多“标签”:海归博士、公益达人、运动爱好者、“马鞍山好人”、安徽省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委员......这些都让她感到珍视和自豪。

她现在的工作,是依靠水滴这个大平台,整合自己的资源,和更多的医疗机构、慈善机构合作,让更好的健康保障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张荔希望能在水滴平台上帮助到更多的人

“我觉得现在的事业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尽管艰难,也有不被认可的时候,但只要我认为这件事是正确而有意义的,就会坚持做下去。”张荔说,这种信念也是她在德国十年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

利用大平台,帮助更多人

 

张荔目前所在的水滴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保险和健康服务科技平台,水滴旗下拥有个人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以及保险科技平台水滴保。此外,水滴公司还在积极探索医药业务,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

在马鞍山建起大病救助爱心综合服务站

截止今年第三季度,在水滴筹平台上,已经有约3.83亿爱心人士参与了平台上的大病救助项目,他们帮助支持了超220万名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筹得超过457亿元的医疗救助款;水滴保累计服务保险用户数达到1.087亿,付费保险用户数达到2720万。

今年四月,经医院的一位朋友引荐,张荔加入水滴。她希望整合自己这些年积累的资源,在全国各地搭建起医疗救助平台,让更多城市医院里的困难重症患者能及时获得社会的帮助。

张荔工作繁忙曾一天坐高铁穿梭4个城市办理业务

在工作方面,张荔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她首先从安徽省各大医院的拜访开始,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她跑遍了16个地市的主要医院,大部分医院领导都认可她的想法。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张荔说,有人不认可是很正常的,自己能做的就是给医院负责人多讲这件事的社会意义,讲多了,他们就接受了。

“水滴筹这些年也经历过一些争议和质疑,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好的平台,它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很多有病没钱治的老百姓,让很多人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张荔说。

张荔和同事探讨工作

她认为,在做一件有创新性,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挑战,这就是所谓的“难而正确的事”。这种事情做成了,一方面可以彰显工作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其实,在水滴公司,还有很多像张荔这样的优秀工作者,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成就自我;另一方面,他们的点滴付出,也在创造社会价值。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说过,水滴公司既是一家商业公司,也是一家社会企业,通过商业化的方式,高效解决了很多用户的健康保障问题,在积极助力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

成为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保障亿万家庭”,这是水滴公司的使命,同时也是张荔们持续奋斗的动力。

 

“公益达人”张荔

张荔选择加入水滴,一方面是希望在更大的平台上有所施展,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之前从事公益事业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民政部门支持下创办马鞍山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我是学医出身,在德国也参与过救援组织,回到家乡也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张荔说,回到马鞍山之后,她在工作之余就一直从事公益事业,在此过程中发现马鞍山还没有民间的救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张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2018年,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马鞍山第一支注册的民间救援队——马鞍山红十字公益救援队。

据她介绍,这只救援队伍主要救援内容包括城市救援、水域救援、山地救援、航空救援和医疗救护。

这些年,救援队先后组织参与了横山火情、宁国台风、抗洪抢险、雪灾等救援任务,开展百余场应急救护培训,承接大型活动保障几十次,协助120院前急救工作,参与省市大型应急演练等,所有的经历都刻在了脑海里。

张荔和救援队伙伴们参加抢险救灾

2019年8月9日至10日,受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安徽省宁国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马鞍山红十字公益救援队派出一支由15名队员组成的小分队,携带救援装备赶赴宁国市受灾地区抢险救灾。

作为救援队一员,张荔和同伴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两个完全与外界失联的村子,途径一家四口,饥饿加上恐惧,他们的状态非常不好。

“我们把随身携带的食物给了他们,我还把一只救援哨送给了孩子当玩具来安抚,因为那户村民的房子被泥石流冲垮了,东西也被冲走了。”张荔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张荔热心公益,多次获得政府表彰

灾后,宁国市委市政府在发给救援队的感谢信中写道:“哪里有困难,你们就顶在前面,哪里有危险,你们就冲向哪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抗灾壮歌,矗立了一座座长存不朽的精神丰碑。在此,谨代表全市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让张荔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年的横山失火,作为救援队一员,她是唯一一名参与登山救火的女性。

张荔参与的马鞍山公益善食馆项目,受到群众欢迎

疫情期间,张荔也没闲着。她和队员们日夜奋战,紧急搭建帐篷,坚守道路卡点,协助市疫情指挥部及其他部门接收运送防疫物资,为防疫突击队进行指导,为医院翻译确认海外捐赠物资,走上街头进行防疫劝导,为环卫工免费发放口罩……

张荔在安徽省人代会上建言献策

“健康的生存才是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老百姓健康安全一直是张荔关注的重点。经过多次倡议、长期策划与多方磋商,由她主导推行的“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计划”在全市落地开花。这种便携式“救命神器”自此走上了马鞍山的公众舞台,为心源性疾病患者实施有效抢救,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作出了贡献。

留学学到的不仅是知识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名海归博士,张荔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作出更好的成就,但她为何如此热衷公益?

对此,张荔坦言,这和自己十年来在德国的磨砺和锻炼有关。当时,自己几乎身无分文只身一人来到德国求学,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可想而知。而这些也成为她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张荔热爱生活,参加过全国70多场马拉松和越野比赛

张荔生长在教师家庭,家里基本没有积蓄,只能拿出一张机票钱。张荔还有个姐姐,当时考到了美国高校,为了能支持她去德国留学的梦想,姐姐放弃了哈佛大学半额奖学金的入学邀请,选择了另一所全额奖学金的大学就读。此后,“勤俭节约”成为张荔在德国的生活准则。

初到德国,张荔人生地不熟,为了节省住宿费,她在德国火车站睡了两宿,等到正式报道才住进宿舍。学校不提供被褥,只能去捡,就连锅碗瓢盆都是捡来的。

“白天不好意思去捡,等天黑下来的时候去,回来反复用开水煮,就开始用了。”张荔说,当时为了能够稳定地留在异国他乡求学,首先要学会的是生存。

几个月后,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步入正轨,为了维持生计,张荔利用休息时间去各种地方打工挣钱。据她回忆,当时在几十个行业工作过,包括倒化学危险品,搬运重卡轮胎,在惠普工厂、机械厂、印刷厂、食品厂当流水线工人,发过报纸,扫过厕所,端过盘子,当过导游,做过翻译,码过程序,开过网店,自己组装自行车……一天打几份工,一个汉堡分三顿,一天睡4、5个小时,一个月才有时间洗一次澡,搬运重物双手肿得握不了笔......

“当时已经不在乎危不危险、累不累。”张荔说,在德国待的这十年是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经历最丰富的十年,在此期间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现在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尽量做一些事情,帮助更多的人。

张荔在进行医学研究

出国留学之初,张荔答应过姐姐,如果家里有事,自己一定会回国照顾父母,让姐姐在外安心工作。

后来得知父亲病重,得了食管癌,张荔为了尽儿女之孝,也为了履行对姐姐许下的诺言,放弃在德国留校工作的机会,回到父母身边。

回国后,父亲在医生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日渐康复,张荔也开始专心开创自己的事业。她在马鞍山当地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过生物芯片,做过医学检测方面的研究,再后来开始从事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再到现在,在水滴公司为重病患者搭建医疗救助平台。

张荔对事业发展有着更深层的思索

留学十年,回国十年。20年对很多人来说很长,但张荔觉得,20年很短,她还有很多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现在水滴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她觉得可以尽情施展了。

 

资料来源:(张荔)擦镜人 人间镜相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