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留着中华血却不知根在何方,他们怀着华夏情却与故土相隔万里,他们就是海外华裔青少年。这群少年久居异国他乡,对祖籍国疏远陌生,与之存在遥远的心灵距离。但同时,他们又对祖 (籍) 国充满乡愁情怀,脑海里驻存着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因此,他们渴望奔赴中国,寻根问祖,领略中国人文,传承中华文化。
2010年,习主席提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为满足海外各国华裔赴华寻根需求,帮助华裔少年“寻根、固魂、筑梦”,2014年,华侨大学的一批青年学子自觉担起“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侨校使命,组织成立了“华文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华青队),致力于为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志愿服务。
6年来,在华文教育处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华青队共组织了全校各学院的350多名志愿者,承办了103个来华寻根团组的1058个中华文化活动,服务了来自五大洲、50多个国家的1200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志愿过程中,志愿者同时扮演了班主任、领队、教师、同伴等多重角色,成为华裔少年寻根途中的陪伴者、固魂之旅的共进者和筑梦路上的同行者。该项目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19年福建省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等表彰。
志愿青春 陪伴寻根
寻觅先人迹,归来安乡思。陈美丝是“2019年寻根之旅——社交媒体营”的一名营员,她说:“我的家在印尼,但我的根在中国。这里是爷爷的家,也是我的家,感谢华青队的哥哥姐姐们带我回家。”
在寻根途中,志愿者们陪伴海外华裔一起走进宗庙祠堂,寻根问祖,追溯姓氏之源,探寻共同的血脉之“根”;参访华侨华人博物馆、华侨华人展,追寻祖辈足迹,安放乡愁情结;组织中外青年开展交流联谊,让海外华裔感受同为“龙的传人”的绵长友谊,体会炎黄子孙“同根同种”的血脉亲情,增强民族认同。
志愿青春 共进固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澳大利亚的康梓墨每每吟诵起这句诗,总是不禁感叹汉语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美妙,她说这是志愿者陈老师教给她的最喜欢的一句古诗。
经过6年的探索与积淀,志愿者教师们创设了“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和“语言+文化”的课程体系。志愿者们亲自开设口语课、朗诵课等语言类课程,让海外华裔提升汉语水平,增强母语自信;教授国画、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课程,让海外华裔提升中华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搭建划龙舟、舞龙等互动平台,让海外华裔真正参与其中,传承中华才艺技能,增强民族自信;策划组织文化讲座,普及中华文化及国情知识;带领营员进行文化考察,亲历文化发源地,让他们从多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文化之“魂”,增强文化认同。
目前,团队共计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志愿授课3867节,7734学时。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阻碍了海外华裔青少年来华寻根筑梦的脚步,但并没有阻挡志愿者们传播中华文化的步伐。队伍依托前期探索“互联网+华文教育”的经验,开拓了“中华才艺体验”云课堂,创新了线上服务模式。今年5月以来,共为德国、葡萄牙等8个国家的4000多名华裔开设了国学、剪纸等21门课程,用云端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铺就一带一路。
志愿青春 同行筑梦
筑梦路上,志愿者们陪同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街串巷,访“三金”(金砖会址、金鸡电影节展馆、金三角经济特区),品“四高”(高校、高楼、高铁、高科技),真实、立体、全面地感受现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激发海外华裔对家乡巨变的自豪感,增强对祖(籍)国共同家园的认同;借助交流联谊推动海内外学子资源共享,连心架桥,发挥青年同辈优势,让青年影响青年,让梦想引领梦想。
“我从小就想去中国留学,2018年,我参加了华侨大学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志愿者们的讲解,我了解到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之后我就决定来华大读书,现在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来自西班牙的李丽珠如此说道。志愿者们通过小事奉献,以小梦成就大梦,共筑民族之梦。
怀揣着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青春的激情,一代代华青人砥砺共进,薪火相传。6年来,华青队始终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铭记习主席寄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让海外华裔找到心灵的归宿,帮助更多华裔少年寻血脉之根,固文化之魂,筑民族之梦!
陪同海外华裔青少年参访华侨华人博物馆
志愿者教师讲授中华书法
疫情期间志愿者教师线上授课
带领海外华裔青少年体验中华手工剪纸艺术
组织中外学子交流联谊
陪同海外华裔青少年体验中国高铁
校内外专家导师为华青队开展专题培训
参加华大建校60周年暨20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成果汇报会
华青队全体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