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武汉报道)2025年4月13日,由 中国侨联指导, 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 武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宜昌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襄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荆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承办的“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在湖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慧萍的带领下走进黄鹤楼参访,来自马来西亚、科特迪瓦、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中国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位海外华文媒体,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4家国内媒体参加了参访活动,武汉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徐祥忠,武汉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卢峰等陪同参访。

已经说不清楚是第几次走进武汉的黄鹤楼了,每一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感觉都不一样,黄鹤楼的夜景灯光秀是一场结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视觉盛宴,灯光秀通过“光影+演艺”的方式,展现了辛氏沽酒、崔李题诗、岳飞点兵等历史故事,还可以登楼360°俯瞰武汉的绝美夜景和长江灯光秀。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在夜色中更显庄重与神秘。而灯光秀,则是赋予这座古建筑新生命力的魔法。黄鹤楼灯光秀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在于其绚丽的视觉效果,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每一场灯光秀,都是对黄鹤楼历史故事的重新演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在灯光秀的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崔颢《黄鹤楼》诗中的意境被巧妙融入,黄鹤楼的历史变迁、文人墨客的题咏、武汉的城市风貌等元素,通过光影技术被一一呈现。这些光影故事,不仅让游客在视觉上得到了享受,更在心灵上得到了触动。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黄鹤楼雄踞武汉长江南岸蛇山之巅,地处江汉平原东缘与鄂东南丘陵交会处,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形成"龟蛇锁大江"的壮阔气象。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其始建于公元223 年东吴军事要塞时期,历经千年演变,从军事瞭望台蜕变为文化地标。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千古绝唱,使其成为文人墨客登高咏怀的灵感源泉,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现存建筑为 1985 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通高51.4 米,五层飞檐形似展翅黄鹤。建筑形制独创"四边套八边形"格局,暗合"四面八方"的宇宙观,金色琉璃瓦顶与雕梁画栋交相辉映,既保留清代同治楼的神韵,又融入现代营造技艺。
楼内陈列历代诗词碑刻,外辅龟鹤铜雕、胜像宝塔等景观,形成"极目楚天"的立体画卷。登临远眺,可见长江汉水交汇奔流,三镇风光尽收眼底,完美诠释了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城市气象的时空对话。
这座屡毁屡建的千年名楼,以"天下绝景"之姿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赓续,其屡经沧桑而历久弥新的生命历程,正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