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媒  >> 查看详情

彩云之南追梦中华·走滇缅路传播文化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24-10-18 15:39:13  点击:120499 
分享: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24年10月9日至15日,由中国侨联主办,云南省侨联承办,昆明市侨联、保山市侨联、德宏州侨联协办的“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行活动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中国侨联办公厅副主任刘红的带领下走进云南, 来自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英国、美国、缅甸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海外华文媒体,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4家中国主流媒体参加采访行活动。 云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主持工作)徐盛兴,云南省侨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陈英姿,云南省侨联基层工作部一级调研员魏志国,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宣传处副处长曹晓婧,昆明、保山、德宏三市州相关领导分别陪同参访。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兵出征南越,到达滇池时,看到天空出现了七彩祥云,因此将此地命名为云南。这种说法在明朝杨慎的《南诏野史》中有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南中,在今大理府赵州之白崖。云南之名始此。”‌

       第二种说法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和天气现象有关。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常年云雾缭绕,因此得名“彩云之南”。这种说法在清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所记载:“云南,在五岭之南,故曰南。其地多云,故曰彩云。”‌
       此外,云南的地理位置也为其得名“彩云之南”提供了背景。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云南之所以被称为多彩,是因为其自然景观、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了这一独特的现象。‌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壮丽的山脉、湖泊、河流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些自然景观在不同的季节和光线条件下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形态。此外,云南的文化多样性也是其多彩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风俗习惯。最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其多彩特性的重要来源,这里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
       云南的自然景观是其多彩特性的重要体现。云南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从高山峡谷到热带雨林,从干燥的沙漠到湿润的湖泊,这些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例如,泸沽湖以其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的山景著称,而香格里拉的高山草甸和雪山则展现了另一种壮丽的自然风光。此外,云南的喀斯特地貌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景观,如石林风景区,这里的石头森林以奇特的形态展现在游客面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云南的文化多样性也是其多彩特性的重要来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例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此外,云南的历史背景也非常丰富,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为其多彩特性增添了光彩。云南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这里的高山、热带雨林、草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众多的珍稀物种。例如,滇金丝猴、亚洲象、绿孔雀等都是云南特有的珍稀动物。此外,云南的湖泊和河流中还生长着许多独特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等,这些生物的多样性使得云南成为了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26个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 云南的民族分布具有明显的立体特点,如白族、纳西族、傣族等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河谷地区,而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则主要分布在山区‌。
       云南的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多节等。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庆祝丰收和驱邪;泼水节则是傣族的新年,象征着洗去旧一年的不幸,迎接新的一年;三月街是白族的一个重要集市,也是欢度春节的活动;三多节则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三多”的节日‌。
       云南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例如白族的三道茶、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白族的三道茶象征着人生的苦、甜、回味三个阶段;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则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云南的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产品也非常丰富。例如扎染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普洱茶和米线则是云南的特色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云南的民俗文化以其丰富多样和独特性著称,涵盖了众多民族节日、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云南的民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包括: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会点燃火把,庆祝丰收,祈求平安,通过歌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白族三月街‌:大理三月街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人民的传统盛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举行,包括物资交流、赛马、武术表演等活动。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举行,通过相互泼水祝福,寓意洗去旧年的不幸,迎接新的一年。

       云南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也非常丰富,包括:
       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的饮茶习俗,象征着人生的苦、甜和回味三个阶段,是一种独特的茶文化体验‌。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涵盖了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是研究纳西族文化的重要资料。

       云南民歌‌:云南的民歌种类繁多,如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彝族海菜腔、傈僳族民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和情感,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云南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如云南银饰、扎染、蜡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云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云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多民族的风情、丰富的传统节日、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包括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等。这些民族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传统艺术。白族的三道茶、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和傣族的泼水节都是云南民俗文化的瑰宝‌。
       云南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二十五日,彝族人民会点燃火把,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傣族的泼水节则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人们相互泼水祝福,象征着洗去旧年的不幸,迎接新的一年‌。
       云南的传统手工艺和建筑风格也极具特色。例如,扎染是纳西族的传统手工艺,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等处理后进行染色,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瓦猫则是云南传统建筑上的神兽,用于镇宅,形态来源于老虎,寓意凶猛无畏‌。
       此外,云南的婚俗习惯也别具一格。例如,傣族的婚礼上,新郎要通过一系列的挑战和测试才能见到新娘,这些挑战和测试既是对新郎的考验,也是对他的勇气和智慧的认可‌。

 

 

       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元。云南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富矿”,拥有26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这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得云南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充分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例如,云南的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手工艺品,以及民族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政策扶持,发展迅速。近年来,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资金注入、项目补助等方式,支持国有文化企业聚焦主业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同时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跨界融合,创新引领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注重跨界融合,通过与文化旅游、数字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例如,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也拓宽了其发展空间。
       四是市场导向,国际视野。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体验。同时,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云南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文化创意展览等方式,将云南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向世界舞台,吸引了众多国际关注和合作机会。
       五是注重传承,持续发展。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设计的有机结合。这种注重传承的发展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云南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源丰富、政策扶持、跨界融合、市场导向和注重传承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云南文旅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近年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对云南文旅发展的简述:
       一是市场规模与影响力。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云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近年来,云南文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均实现稳步增长;‌品牌影响力提升‌:云南文旅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众多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胜地。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如“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等,云南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是产品创新与升级。‌特色旅游产品‌:云南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游、民族风情游等,满足了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业态融合创新‌:云南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如“非遗+旅游”、“演艺+旅游”等,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三是市场秩序与服务质量。‌市场秩序整治‌:云南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服务质量提升‌:通过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云南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持续提高。

       四是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涉及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产业发展布局‌:云南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科学规划文旅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国家的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文旅精品线路。

       五是未来发展趋势。为云南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向。云南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广低碳旅游方式,打造绿色旅游品牌;数字化转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云南将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旅游服务体验和管理效率;国际化战略‌:云南将加强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提升云南文旅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总之,云南文旅发展在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市场秩序、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绿色旅游、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侨联组织“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纪念历史人物‌:今年是爱国侨领陈嘉庚诞辰150周年和南侨机工群体回国抗战85周年。通过重走滇缅路,人们能够深切缅怀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机工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嘉庚精神‌:嘉庚精神是爱国华侨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爱国情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重走滇缅路是对嘉庚精神的有力传承和弘扬。

       二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强化民族记忆‌:滇缅公路和南侨机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走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侨心侨力‌:活动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参与,他们通过报道和传播这段历史,能够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搭建文化桥梁‌: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重走滇缅路活动,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进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活动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抗战史和华侨史上的可歌可泣的一幕,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四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地方知名度‌:滇缅公路沿线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通过重走滇缅路活动,能够提升这些地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贸合作‌:活动还为中外经贸合作提供了契机。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海外华商能够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进而推动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总之,中国侨联组织“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活动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还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活动是对嘉庚精神的有力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次深刻回望和致敬。(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