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以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推进。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子安徽,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安徽,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量子信息领域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布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项目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试验星首发成功并实现绕月观测。推动构建三级(国家级、省级、厅局级)五类(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条件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新获批组建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9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45家,新布局认定省重点实验室121家(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48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0家。

三是企业主体地位持续提升。印发实施《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科技资源不断向企业聚集,2023年,62%新认定的省重点实验室、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由企业牵头组建,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科技计划项目数量、资金占比分别达81.7%、94.8%,同比分别提高13.6和8.8个百分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单位中企业占比超过80%。今年以来,企业在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出题人、出资人作用不断凸显,重大项目、重点研发项目指南中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占比分别达100%、超80%。持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无研发机构“两清零”分别达396家和93家。截至6月底,全省拥有独角兽企业1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家,分居全国第6位、第6位、第8位、第7位。

五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处置难、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有力推动了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实现了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803项、成果估值4.89亿余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2家。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和科研单位综合授权改革,减轻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压力和负担。推动科技金融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组建“投早投小投科技”主题基金,5只母基金累计设立子基金 31只、认缴规模 218.59 亿元、投资项目165个,金额达48.59 亿元,全省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1306.32亿元、18313户(次),合作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池平台累计放款(承保)总金额2246.30亿元、73336笔,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持续优化。(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