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在固原巷社区和各族居民在一起 胡海 摄
头戴维吾尔族帽子的华盛顿中文邮报社董事长倪涛陶醉于大美新疆 王传明 摄
于志勇(右一)向大家介绍博物馆里的文物 陈红玲 摄
吾尔曼大哥的电话响了,新的业务来了。 王菁野 摄
本报记者 李寅峰
依依不舍地与相处7天的维吾尔族讲解员姑娘告别;
紧紧握别陪同一路的哈萨克族兄弟;
手机播放着禾木村蒙古族图瓦人小伙子的呼麦;
电脑里还在不断向外发出陆续完成的新闻稿件……
近日,1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从四面八方赶赴新疆,参加由中国侨联主办,新疆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疆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2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7天的时间,采访团行走在天山南北,脚步深入城市、乡村;无数的新疆人,多彩的新疆事儿,给每一位成员带来深深的触动。
“不来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美;不来新疆,不知道新疆人民有多幸福。”他们说。
“不来新疆,你不会了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活有多么动人!”他们说。
“不来新疆,我们可能不会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要把亲眼所见的新疆故事告诉世界!”他们说。
告诉世界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是什么样的
“我们是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的。虽然以前在新闻中看到过,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中,各族同胞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共同打造了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但真正亲眼看到后,还是非常令人感动和感慨的。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是什么样的,来看一看,你会更明白!”在固原巷社区,马来西亚华文媒体联盟主席续炳义对着凉亭中下棋的老人拍照,对着社区活动室中唱歌跳舞的退休居民拍照,对着正练习京剧的小朋友拍照……他笑着说,“这些老人和孩子外表不同、语言不同,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来自不同民族,但在一起时,他们那么和谐,连笑容都一模一样。”
采访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阿孜古丽·克里木时,续炳义对这位甜美的维吾尔族姑娘充满好奇——既感兴趣于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她,在一个月前是如何面对面向来到这里的习近平总书记介绍社区情况的;也感兴趣于她作为近5000位居民的贴心人,如何带动大家把这个少数民族居民占95%以上的社区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不容易,太难得!”续炳义感慨着。他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民族问题,有的国家甚至较为突出,因此产生政治纷争、社会动荡。而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是中国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的生动展示,可以给世界范围内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参考。
“57岁的古丽巴哈尔·库尔班和87岁的宋玉花老人楼上楼下住了近30年,相处得跟亲人一样,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阿孜古丽·阿不力孜退休后在合唱团团长冯燕香的鼓励下成为合唱团舞蹈老师……都是简单的生活,却是最真实生动的!”说到这里,续炳义不由地笑了,“其实,这一周的行程中,随团同行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工作人员,我们采访、接触到的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各位新疆朋友,他们都是新疆故事的最好代言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随处可见。这也是我想向世界讲述的新疆故事。”
告诉世界
就从这张神奇的汉代锦片说起
对于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来说,新疆已经是“来过十几次了”的“老地方”。但再遇赴新疆采访的机会,他还是第一时间积极报名。“我想更深更广地了解新疆,好寻找更多的载体,把新疆故事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给他们听。”
果真,这一次,范轩又挖掘出“新宝藏”——第一次近距离参观自治区博物馆,现场聆听了馆长于志勇对多件“国宝”级文物的精彩讲解,这令他如获珍宝、文思泉涌。当晚,一篇原创文章《新疆“国宝”的前世今生》便刊登在范轩的社交账号上。文中,他以自己在博物馆中的见闻,讲述了新疆自古以来与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
范轩说,最给他灵感的,是汉代出土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这片锦是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的,精美的锦片上织有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范轩赞叹着,“你看这张锦片,蕴含了民俗学、美学、纺织学、历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试想一下,上千年前,中原地区之外几千里的西域,已经在使用中原高水平织锦,而且以这样的内容呈现!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这不是最好例证吗?”
随后一路范轩都在想,就以这张锦片为起点,将此行陆续写好的文章以英文、德文、法文等语言向西方传播。“我们在博物馆中‘缠’了馆长半个多小时,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兴趣所在,问题的背后,是无数西方读者的好奇心。我很确定,他们会对这样的事物感兴趣。有文化含量的载体,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范轩说,自己对新疆的特殊情结,来自他两次特殊的经历。第一次是20余年前,他赴德国留学的飞机上,偶遇了北京大学一位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学家。这位社会学家在聊天中勉励范轩,要多去他即将就读的德国哥廷根大学资料库学习,那里有许多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史资料。“他告诉我,我们弄清楚自己国家的多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讲给别人。”另外一次,是他一位要好的德国朋友受西方反华势力宣传的影响,一度对新疆的归属问题产生怀疑。最终在范轩有理有据的争取下,对方改变了错误的看法。
“这次在新疆博物馆的参观,对我是一个‘爆炸式’的启发。我们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特别是华文媒体人,都应该是一支独立的宣传队伍。只有我们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母文化’融会贯通,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涵养自己,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游刃有余地讲好包括新疆故事在内的所有中国故事。”
截稿前,记者在范轩的自媒体账号看到他的新文章《2022新疆巡礼之七:走,带你去个好地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如你问当地青年,他是哪个民族,他会说‘我是中华民族’;比如某位当地企业家,发誓要将他的骆驼产品做成全球之冠;再比如那位蒙古族图瓦人青年大声地告诉我们,他马上就要入党了!这些来源于中国新疆,却能够与全球共情的小故事,我准备用直白的语句,合适的语境,真诚地告诉全世界。”
告诉世界
乡村摇滚青年演奏千年民族乐器
多年侨居美国的华盛顿中文邮报社董事长倪涛是一位风趣的先生,刚抵新疆,他便去买了一顶维吾尔族帽子戴上,搭配着较为立体的五官、音调欠准的普通话,一路上,全然地道的新疆人模样。
其实,倪涛之所以想尽快融入新疆,是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以亲眼所见来回应海外读者的关切。
也因此,采访行程中,他格外注意此类的信息:在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他注意到市场上出售少数民族特色乐器、饰品的商户生意格外兴隆;在社区的文化活动室中,他注意到民族歌舞已然是各族居民共通的健身娱乐项目;在美术馆,他对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好奇不已,名目繁多的非遗项目、兴高采烈的各民族非遗传承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更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勒泰地区边境小村禾木村的马蹄乐队——一个小小村庄中不同民族的几个小伙子,以他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为基础,创出一支了不起的摇滚乐队。”倪涛打开他录制的视频,一一向身边的同仁列举着,“你看,这位蒙古族图瓦人小伙子,他弹着马头琴,唱着呼麦;这位俄罗斯族的小伙子用俄罗斯语演唱的《喀秋莎》很有味道;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子更厉害,一会儿弹着冬不拉,一会儿吹奏起被称为乐器活化石的图瓦乐器‘楚吾尔’……”
倪涛说,之前他就了解到,“楚吾尔”是从汉代就流传在当地的民族乐器,因传播范围小、吹奏难度大等原因,一度濒临失传。
“马蹄乐队的小伙子能演奏得这么好,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已经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更广泛地的传承。”倪涛说,“这就是我想讲给世界听的新疆故事——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像西方反华媒体宣传的那样,被遏制、被灭绝,反倒是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生机。不信的话,请来新疆走走看看,就去最普通的社区、村庄,真实的场景一目了然。”
告诉世界
哈萨克族大哥吾尔曼的幸福生活
“你能相信吗?这里的村民不仅是房东还是股东,真正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你能相信吗?旺季时一位负责收骆驼奶的村民单日收入可达9000元!”这一连串的惊叹,来自于奥地利海内外杂志社总编王菁野,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她,曾走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见多识广。但此次来新疆采访,太多“不敢相信”的现实出现在她眼前。
而这种“不敢相信”,往往突破了常规采访线路和问题,是被王菁野捕捉到的。
在布尔津县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采访间隙,王菁野走到村落的深处,“偶遇”了一位正在牧马的哈萨克村民,没想到,聊天间,这位村民的10年生活变迁深深打动了王菁野。
“他叫吾尔曼,他说,10多年前,这个村庄还很闭塞、贫穷。那时候,马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县城,要几个小时才能到。冬天大雪封山后,人是出不去的,有病也无法外出就医。”说这些话时,王菁野语气中带有不忍,“那时候他们的日子过得不容易。”
而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吾尔曼大哥说,他和乡亲们已经把村子里的房子统一租给旅游公司发展民宿产业,仅房租一项,每年纯收入就有20万元。村民们不仅是房东,更是股东,每年可以分红!如今的马,不再是交通工具,早已成为招揽游客的旅游工具,为他增加着收入。他的新‘座驾’停在院子的一边——是一辆很不错的小轿车!”王菁野说,吾尔曼的分享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幸福感十足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
吾尔曼告诉王菁野,前几年,他已经在县城买了大房子,13岁的女儿在县城读书,汉语和哈萨克语都精通。他本人平时开着私家汽车往返于县城和村庄,运送一些旅游商品,“路好车好,眨眼就到”。
“之前在福海县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采访时,就听说一位送奶工日薪可以达到9000元人民币,说实话,有些不可思议。而在禾木村,这位哈萨克族牧民的幸福生活,生动鲜活地展示在面前,不得不信服呀!”王菁野说,“这就是我最想讲给世界听的新疆故事。”
转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