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察  >> 查看详情

【基层侨联建设】四川创新“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22-03-23 10:02:32  点击:57227 
分享:
编者按:
2020年以来,四川省侨联、成都市侨联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机制,按照“三种思路”,在“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框架下推动形成“三种模式”,实现省市区三级侨联和高挍侨联互动贯通,着力发挥侨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促进科技成果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展现侨智优势,也为高校侨联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三种思路”形成“三种模式”,四川创新“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

 
四川省侨联、成都市侨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侨联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积极搭建高校-地方侨联联席会议机制,按照打造示范窗口、构建联动平台、建设侨标阵地“三种思路”,推动形成高校侨联专家工作站、地方侨联+高校侨联+产业园区、地方侨联+高校侨联+创新创业基地“三种模式”,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展现了侨界新作为。
一、搭建高校-地方侨联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结对共建
四川省侨联、成都市侨联坚持目标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组织领导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履行新时期“六项重要职能”工作基础,着力构建“联系广泛、服务侨界群众”工作体系,探索建立侨联组织协同发展平台机制。2020年至今,在成都20个区(市)县实现侨联组织全覆盖,同时在14所高校建立侨联组织。进一步建立了高校、地方侨联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措施保障,定期研究工作,同时着眼侨情变化新特征、资源分布新特点,鼓励引导地方侨联和高校侨联按照“1+N”模式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友好合作。2021年7月,成都市侨联召集13所在蓉高校和部分区(市)县侨联负责人召开全市高校侨联工作会议,传达全国高校侨联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重点对“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会议还促成武侯区、成华区、都江堰市等6个区(市)县侨联和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开放大学等8家高校侨联分别签署结对共建合作协议,实现高校资源和地方优势互补共享。
二、“三种思路”“三种模式”服务高质量发展,展现侨界作为
围绕“十四五”规划和中国侨联十代会精神,四川省侨联、成都市侨联在有针对性支持基层侨联结对共建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及成都实际,统筹推进、系统谋划,充分发挥侨联组织牵线搭桥、穿针引线的作用,积极引导助力高校人才、地方企业通过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载体加强对接协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人才作用发挥、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特别是2021年全国高校侨联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后,省市侨联确定重点支持四川大学侨联等高校侨联和成都市成华区侨联、双流区侨联、武侯区侨联依托各类平台载体开展校地合作,按照打造示范窗口、构建联动平台、建设侨标阵地等“三种思路”,推动形成了高校侨联专家工作站、地方侨联+高校侨联+产业园区、地方侨联+高校侨联+创新创业基地“三种模式”。
 
(一)高校侨联专家工作站示范窗口成果丰硕

四川大学侨联专家工作站以“企业提需求、政府出资金、学校给配套”的模式,协调地方政府与川大各科研院所共同提供资金支持,设立科研项目专项奖金及科研项目启动资金,配套资金规模达2000余万元;按照“企业提需求,学校给身份,政府给支持”的模式配备工作站联络员并纳入四川大学博士后运行机制,从而实现校、地、企三方共引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共育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专职成果转化队伍(博士后);采取“一地一策”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共建专业性创新研发平台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根据地方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在工作站下设立不同的产业小组,聘请高校侨界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每个产业小组设领衔专家对项目负责。在做好四川大学侨界专家资源组织、协调工作的基础上,激励引导侨界专家学者经常到企业、园区开展调研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校地、校企结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助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快车道,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截至2021年10月,四川大学侨联工作站的侨界专家团队多达57支,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超过100名,成果转化、技术合作项目从2020年的37项增加至63项,合作总金额达3800万元。据不完全估计,当前合作项目已完成产值近2000万元,全部项目研发完成后预计增加合作企业经济效益超过8000万元/年。

(二)“地方侨联+高校侨联+产业园区”联动平台成效初显

成都市成华区侨联创新构建“地方侨联+高校侨联+产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友好合作“1455”模式,即:坚持“同心成华 侨连高校”为1个工作主题,重点打造“侨胞之家”“蓉侨荟”“侨智学院”“侨创成华”4个特色服务品牌,重点建设二仙桥邻里月台“侨(胞)之家”服务平台、“蓉侨荟”东郊产业服务示范点、杉板桥国际社区“国际友谊共享馆”展示平台、繁星戏剧村“侨创成华”文创交流中心、国家开放大学-华侨学院成华侨智教育平台5大服务阵地,坚持运营联席、资源共享、阵地合建、活动联谊、项目共推等5大工作机制。“1455”合作模式要求高校侨联全程参与、全力支持。目前成华区侨联与电子科技大学侨联、成都理工大学侨联、成都大学侨联、成都开放大学侨联签订了《推动在蓉高校侨联建设 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友好合作协议》;推动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与成都理工大学和成都市开放大学分别签订了《产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明确22个合作内容,建成2个服务阵地,成功举办了“侨连五洲·文创东郊”产业推介会和“推动驻区高校互通互联·促进校园地企协同发展”产业推介会;调动了四大高校、六大产业功能区、七大平台公司、驻蓉外贸机构以及省市区侨界社团参与合作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成华区侨界“推动驻区高校互通互联·促进校园地企协调发展”推介会项目合作清单》,目前《清单》已收集项目102个,有效推进了成华区校园地企协同发展工作,形成了成华区侨联与各高校侨联紧密合作、共建共享、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成都市双流区侨联紧扣产业体系建设实际需求,与四川大学侨联紧密合作、积极协调,全力支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团队,集中在生物医药、信息科学、新材料等基础较好、产业集中的领域建立合作研究,力争在教育、医疗、康养、新材料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合作项目做实做细,助推四川大学和双流区的科学发展。通过“1+N”新型人才工作站,协助侨界人才申报相关计划,开展政策宣传、材料准备、辅导培训、答辩保障“一条龙”服务,及时把政策送到企业和人才“家门口”。构建人才企业、园区站点、服务中心、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服务机制,打通绿色服务通道,为驻区人才提供经营辅导、政策申报、投融资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2021年10月,助力推进校企地成果转化、技术合作项目131个,合作金额达4亿元,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团队创办的独角兽企业威斯克公司估值已达60多亿。2021年年底,川大侨联专家工作站(双流站)也正式挂牌。
 
(三)“地方侨联+高校侨联+创新创业基地”侨创阵地蓄势待发
 
成都市武侯区侨联在省市侨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武侯区侨务资源转化中心,并与四川大学侨联和望江路街道办事处合作共建武侯区侨创基地。通过加强与区内的省市侨联、外国领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着力将侨创基地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侨界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内陆城市侨联工作“桥头堡”。充分发挥武侯区作为国务院定位的高科技文化区的优势,围绕文化创意、高精医美、高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链接侨界人才、科研成果、资金项目等资源,做好结合文章。发挥区内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不断强化校地项目推介、科研成果发布、项目转化等合作渠道。从做实项目谋划、突出重点合作入手,开好“新侨夏令营”共谋创业发展,摆好“新侨龙门阵”分享创新经验,护好“武侯侨立方”促进资源转化。自揭牌以来,已联系对接大健康、新材料项目5个,合作金额达1.5亿元。既提供服务侨界人士创新创业的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也提供居家养老、入学就医等综合性便民为侨服务,特别是针对侨界企业落地进行证照登记、税收办理等便捷政务服务。下一步,四川大学侨联专家工作站也将入驻武侯区侨创基地。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