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春节前夕与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同贺新春共话冬奥

十年,起底南京“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    浏览量: 64280   来源: 海内外资讯

2021年6月,科技部在南京召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复函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希望南京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对科技强省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树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

从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
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走好“创新之路”
南京底气何来?
刚刚举行的这场发布会给你答案!

这十年,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6G创新成果刷新世界纪录,研制出世界第一颗5G扩展型小基站专用芯片“雷霆600”……

这十年,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18项,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8位,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881家……

一系列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南京这十年的“创新之路”。

6月23日,“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创新引领”专场

聚力: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

 

十年来,南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支撑科技强省建设,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正式挂牌设立;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光电、未来食品等4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

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18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213项,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新主体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高企从2012年的733家增长至2021年的7801家

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高企占比提升至45%,全年新增的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占比达37.5%;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过1.68万家,仅2021年一年就有超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为高企;

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85家增长至220家,2021年在孵企业总数达7766家

科技金融赋能显著增强

“宁科贷”余额由2012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9.6亿元,合作银行从11家增加至36家

2018年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市级科创基金,截至2021年底已合作成立子基金49支,累计共投资项目近400个,投资额34亿元

全市累计共有88家科技型企业完成上市,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近六成
 

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

全市一批生物医药企业攻坚突破了一批生物检测试剂方面的“卡脖子”问题,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突破300家,上市企业突破19家

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累计培育和引入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发明专利975件,签约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4个

“数读”十年“科技创新”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209.9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8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2.92%增长到2021年的3.6%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2021年的67.6%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从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

聚能:创新“主力军”激发澎湃动能

世和基因自主开发的小细胞肺癌组织TMB检测试剂盒,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高通量大Panel基因检测试剂盒;

诺唯赞生物集成突破了生物试剂抗体筛选与制备技术,自主研发和生产POCT(即时诊断)诊断试剂,打破了生物试剂进口垄断的局面,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生物制剂原料供应商;

云创大数据自主研发cStor云存储系统、动态“B+树森林”索引算法等为各行业用户提供了一整套智能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2021年,全市533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获得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3219件以0.2%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5%的有效发明专利,已然成为南京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以独角兽、瞪羚企业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企业,创新性强、成长快、潜力大,是新经济赛道中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队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南京持续推动独角兽、瞪羚企业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英尼格玛自动化、濠暻通讯等一大批瞪羚企业接续成长为培育独角兽企业;

世和基因、帝基生物等培育独角兽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孩子王、汇通达、诺唯赞等6家独角兽企业先后上市,截至到2022年5月31日,6家已上市独角兽企业市值总计1651亿元。

众多优质企业脱颖而出,2018~2021年,独角兽、瞪羚企业中累计上市企业达35家,其中主板上市15家,占同时期全市新增上市企业总数的37.5%

近年来,伴随着独角兽、瞪羚企业的高速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021年,南京共有192家企业获得237笔投资,融资总额近300亿元,其中:104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获融资总额近260亿元,占全市企业融资总额超八成,成为南京资本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

 

“数读”创新“主力军”发展

自2018年首次启动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以来,南京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不断优化培育方式,建立了瞪羚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

截至2021年底,累计上榜企业已有881家,其中:

累计上榜独角兽企业21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46家、瞪羚企业514家

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总数从2018年的64家增长至2021年的533家,增幅超7倍

目前,独角兽企业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排名从最初的第8名上升至第5名

据初步统计,2018~2021年全市瞪羚企业营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43%提升到5.19%,推动了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南京新经济强劲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才: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人才是所有创新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十年来,南京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优化安居乐业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推动南京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01

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01人、培育创新型企业家926人、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8人,构建了“金字塔”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其中,1600多家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挂牌上市。

搭建校地融合“双通道”,接收科技镇长团800多人次,促成校地合作合同总额超50亿元

向全国百所“双一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专员107人次,转化科研成果600多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00人次
 

02

坚持改革先行,以体制机制之“优”,激发创新创业之“活”

组建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激发“拿自己钱、办自己事”的热情,孵化了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集聚了14500多名科研及管理人才。

全国首推人才举荐、市场业绩、薪酬评价“三位一体”市场化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选出符合南京主导产业体系,被院士大家、同业同行、市场风投等认可的人才。

近年来,65名中青年人才通过举荐享受到政策集成支持,1.6万名人才获得科技贡献奖励近3亿元

在良好创新机制氛围感召下,十年来,南京引进创新创业的中国及发达国家院士,从4人攀升到132人

03

把人才生态作为最核心的城市生态,把人才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营商环境

推出紫金山英才卡(英才码),整合市区两级18类共60项服务。

国内首创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给予3个月免租“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期间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研习补贴,已集聚超3000名海外人才正式入住,相关工作探索被《人民日报》纳入“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

成立10亿元市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7成以上支持初创期、种子期人才企业。

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补并举”人才安居工作体系。十年来,筹集人才住房从2万套增加到超12万套,人才安居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近24亿元

“数读”十年“引才聚才”

这十年,南京牢固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共识,积极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其中:

 

  • “两院”院士从77人增加到96人;

  • 专业技术人才从95.74万人增加到158.09万人;

  • 留学归国人员从1.5万人增加到5.12万人;

  •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2.61万人增长到3.52万人,跃居全国第二

面向“十四五”

南京“创新之路”

这样走

↓↓↓

“十四五”期间,南京将围绕“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目标,突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主抓手,全力开动创新引擎,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南京担当、作出南京贡献。

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扎实落地:

做好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68项重点任务、《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示范三年行动计划》39项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发挥创新政策引导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各类创新主体需求。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承接更多国家战略任务。

聚焦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领域,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高企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工程,构建大中小科创企业递进成长的“雁阵”梯队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并重,加快推进创新型产业发展。

 

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创新:

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

巩固拓展开放创新合作渠道,提升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效能,打造多国别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国际创新资源交流枢纽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

制定实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全力建设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

加快创新港等创新载体发展,强化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高效集约构建“巷港湾园”多层次创新格局,持续优化城市创新生态。

 

作者:张子悦 原玲
内容来源:北极阁瞭望

 
 
 
 
上一篇:体验中医文化 助力健康成长2022“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四川营“神奇中医药”主题活动开始啦!
下一篇:【传播】第二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在南浔启幕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