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春节前夕与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同贺新春共话冬奥

他们在火箭基地旁“捡垃圾”

发布时间:    浏览量: 7612   来源: 海内外资讯

  他们在火箭基地旁“捡垃圾”

一名少年在火箭残骸旁留影。

运载火箭矗立在冰天雪地中。

用火箭残片和旧冰箱拼装的拖拉机。

  当地人在野外“拾荒”。

  俄罗斯西北部的荒野中有一座冷战时期建造的火箭基地,如今的它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太空发射设施之一。对家住基地附近的人们来说,见证这个国家航天事业兴衰荣辱的方式十分特别――每次发射后从天而降的残骸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

  在莫斯科以北800公里、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南200公里的亚寒带针叶林间,隐藏着欧洲唯一的航天发射场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它也是世界上首个洲际导弹基地。

  即便没有了冷战年代的紧张气氛,这里仍然属于俄罗斯的“边境安全区”。游客想要进入,必须获得俄联邦安全局批准。自然而然地,外国人成了稀客。

  意大利摄影师拉斐尔・佩特拉拉就是这样的稀客。他两度造访这片地区,想看看现代的太空基地和原始的极地荒原相碰撞会带来什么,结果有了令人吃惊的发现。

  被航天垃圾占领的村庄

  2017年冬,佩特拉拉悄悄溜进梅津镇。梅津是普列谢茨克附近最大的居民点,有3500多名居民。由于这里是受限区域,在他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中,受访的当地人不是化名就是匿名。阿尔汉格尔斯克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30摄氏度,摄影师选择在此时前来,是因为冰冻的河流可以充当道路,让村民更方便地深入荒原捡拾“天外来物”。

  1997年至今,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执行了超过1500次任务。佩特拉拉注意到,几乎每枚火箭抛弃的零件――空空的燃料箱、用过的助推器、扭曲的整流罩――都被村民转化成了生活用品,简直和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场景别无二致。

  佩特拉拉最初是从一位俄罗斯学者那里听说这种“奇观”的。“他看到居民们正在回收火箭。火箭就在大家的后花园里。”佩特拉拉说,“他说这很有趣。这是俄罗斯人觉得很正常的奇闻怪事之一,却是我闻所未闻的,我好奇得不行。”

  摄影师亲眼目睹的景象更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的部件变成了电池连接槽、灯具、地下室和车库的板材,甚至成了长长的独木舟。一块火箭外壳构成了房屋外墙,上面印着“进取”,那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运飞船的名字。

  载着他在附近兜风的村民波波夫,用驯鹿皮和火箭外壳制造了一架雪橇。在普列谢茨克附近的十来个村落中,人们都爱用这种雪橇,称之为“火箭橇”。在另一个村庄,摄影师发现了一辆用火箭残片和旧冰箱拼接而成的拖拉机。

  大部分从普列谢茨克发射的火箭残骸会落入300多公里外的巴伦支海,但不时有漏网之鱼。发射场方圆400公里内的居民都能听到火箭升空的巨响,或是看到它们的橙色尾烟。他们很清楚,宝贝很快就会从天而降。

  苏联核威慑的最前线

  1957年,苏联试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实用化洲际导弹R-7,军方开始寻找部署它的地点。鉴于导弹射向美国的最短路径是北极航线,发射阵地必须尽可能往北布置,同时须有铁路连接。不久,苏联国防部便选定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普列谢茨克。

  发射场的“官方生日”是1957年7月15日。这一天,4个R-7导弹阵地投入战备值班,每个造价5亿卢布。同步建立的还有周全的保障设施及工作人员生活区,后者被称作“米尔尼”,俄语意思是“和平”。发射场拥有体面的住宅、食品厂、电影院、俱乐部、文化中心、商场、酒店和公园。1966年,米尔尼的人口达到8万,其中不包括军人。

  作为核威慑的最前线,普列谢茨克的保密级别属于最高级别。普通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基地的标识,更找不到米尔尼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基地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住宅区实行宵禁,黄昏后必须关灯,高音喇叭定期播放,提醒人们提高警惕。

  不过,苏联的对手还是嗅到了一丝气味。1960年年初,美国情报机构把普列谢茨克列入可疑名单。1960年5月1日的“U-2飞机事件”中,中情局雇员加里・鲍尔斯原定的目标就包括这个寒带村落。1960年8月,大名鼎鼎的“锁眼”侦察卫星首次成功拍摄到普列谢茨克地区的照片。图像质量很差,但美国人还是发现了二战老地图上没有的铁路线。

  中学教师戳破超级机密

  随着新型导弹陆续推出,笨拙的R-7很快失宠,但普列谢茨克地位稳固。1963年,苏联部长会议决定把这里改为导弹测试基地,以及即将服役的“联盟”号火箭的发射场。

  当年3月17日,“转行”后的普列谢茨克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代号“宇宙-112”。这项看似普通的任务,被千里之外的一所中学捕捉到了蛛丝马迹。英国凯特琳中学的物理教师杰弗里・佩里和他的学生注意到,“宇宙-112”和之前发射的同系列卫星的轨道存在微妙差异,从而推断它不是像以往那样从远在中亚的拜科努尔基地发射的。当年10月14日,“宇宙-129”升空,验证了佩里的猜测。1966年11月,这一发现被正式公开,西方公众第一次知道了普列谢茨克基地。1983年,苏联政府才正式承认它的存在。

  此后,普列谢茨克逐步成为苏联开发和测试固体燃料火箭、公路和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心设施,以及最主要的军用卫星发射基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决定逐步摆脱对已经身处外国领土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依赖,普列谢茨克的地位愈发巩固。“联盟”号、“宇宙”-3M、“呼啸”号和“旋风”号等运载火箭轮番登场,普列谢茨克拿下了俄罗斯卫星发射总量的60%。

  2017年4月,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将进一步拓展普列谢茨克的设施,增加发射卫星的次数。普列谢茨克依然是俄战略火箭部队的重要资产。2007年5月,俄罗斯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RS-24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测试。

  环境污染的阴云飘荡

  每当有火箭或导弹将要发射,发射场的管理机构都会通知周边居民,“强烈建议你们离开危险区域”。可实际情况是,几天内,大队人马整装待发,火箭升空后便出动寻找残骸。天长日久,梅津镇内到处都是“战利品”,大量航天器碎片堆在村民的小院里,就像平地长出了“金属树”。

  大多数捡回来的碎片来自运载火箭的燃料箱。如今大量使用的“联盟”号火箭是煤油和液氧驱动的,以安全著称,而老式火箭的燃料是有毒的庚基化合物。当地人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告诉佩特拉拉,让残骸在野外“自我净化”几年就行。

  风险并非不存在。在千里之外的拜科努尔,研究人员一直为庚基污染忧心忡忡。

  最糟糕的情况要数发射失败。2006年8月,一枚“第聂伯”火箭在点火后不到两分钟,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以南约24公里处坠毁,造成庚基浓度超过允许值1000倍。2015年4月,普列谢茨克的“安加拉A5”型火箭发生故障,坠落在10公里外的扎博洛蒂耶村附近,俄罗斯政府紧急澄清说,火箭燃料及其部件不含任何有害物质。

  对这套说辞将信将疑者大有人在。今年4月25日,一枚携带欧洲航天局卫星的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升空,引发了加拿大因纽特人的怒火。“太空垃圾坠落在北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纽特极地委员会”主席奥卡里克・埃吉西亚克说,她最担心的是旧式火箭使用的含肼燃料,“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要穿着专用隔离服才能接近。”

  人们在无奈中直面诱惑

  无论外界的担忧如何发酵,“太空垃圾”都已成为发射场附近村镇的重要经济来源。虽然法律禁止这么做,但基本没人管。“政府不想回收它们,因为太麻烦。”佩特拉拉说。人们从碎片中提取出贵金属,送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黑市上卖掉。村民波波夫向他展示了含有黄金的火箭部件,说是花了好几个小时,用拿火箭部件制成的锄头刨出来的。

  另一位村民在自家后院积攒火箭外壳,计划用其制造一艘船并出售,开价15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5万元)。48岁的奥尔加则看中了邻村人弄到的一个火箭尖端,这样的碎片特别有价值,因为它们含有钛合金,每公斤可以卖到900卢布(约合人民币91元)。

  对村民们来说,捡拾“太空垃圾”这份活计既充满诱惑,又是迫于无奈。梅津镇及周围地区的条件相当恶劣,每年夏天,横跨该地区的河流都会泛滥,冲毁道路,迫使人们拖着货物涉水而行。当地人的生活离不开船,“火箭橇”到夏天便摇身一变成为独木舟。一位常年租用“火箭撬”的渔夫住在一个只有4名常住人口的小村,乘船到最近的邻村要10个小时。他说,在河上花3天才能到达更大的村子,卖掉新鲜的渔获,然后回家。

  “即便是亲眼所见,这一切仍令我难以置信。”摄影师佩特拉拉感慨道。

  他的惊叹与当地人的淡定形成了对比。23岁的阿娜・薇德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完成学业后回到普列谢茨克发射场附近的老家。她告诉佩特拉拉,在这个地方生活艰难,不时落下的火箭及残骸,必定会被视为天赐的福利。

  (摘自《青年参考》2018年8月30日 07版)

  《青年参考》特约撰稿 袁野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特朗普内阁选后首现人事变动 司法部长塞申斯辞职
下一篇:美主流媒体评中期选举结果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